简介:摘要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挖掘课文中的题材,找出文本中能够引起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材料,找准最能拨响孩子们的心灵之弦的句子,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渲染,那么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磁场”,就会使学生和文本之间情、理、意、趣的“高端对话”。
简介:近年来,法国文学批评界积极探索,不断突破,形成了“可能性文本理论”,且影响渐盛。该理论由法国学者马克·埃斯科拉、苏菲·拉博等学者在米歇尔·夏尔、皮埃尔·巴雅尔、雅克·杜布瓦、斯坦利·费什等人的学说基础上形成,包括一系列理论主张及其指导下的批评实践,它再次对作者权威性和文本同质性提出了质疑,主张从“可能性”角度而非现实角度去考察文本,将阅读与批评的重心从论证文本必要性转移到拓展文本和文学潜力上来,强调文学批评活动具备元文本与超文本双重维度,为审视作者、文本、读者、创作、批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不同视角,有可能对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实践甚至写作实践都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简介:随着古籍电子化的进展以及各种古籍数据库的完善,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已经逐步转向了理论形态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文学文献为基础的在各种理论驱动之下所展开的研究,也是难度最大最需要学术头脑的研究。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不缺材料的时代,却又是一个缺少审视材料的理论眼光的时代。陈寅恪缘何是大师?因为其著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材料,都是常见的,是大家都看过的,但是,看过的人就是看不出他能看出的问题,而这就是学术研究最大的问题!大约是1993年的初夏,黄永年先生在对我谈到陈寅恪的时候,特别申明这一点。他还说,做学问靠独家秘笈是不行的,主要应该读常见书,在常见书中见人所不见,乃是学术研究最需要的。而今,黄先生早已作古,但他的这些精彩的论学之言至今仍然萦绕在我的耳际。而促使我再次想到这些话语并将其记录下来的动因,则来自本期梵净国学重点推出的刘运好教授所撰《论的诗学史意义》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