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择期PCI、急诊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9年8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任意择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5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应用择期PCI治疗,给予观察组应用急诊PCI治疗,对比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LVEF、LVEDD、LVESD等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心功能改善情况;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4%,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8%,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急诊PCI治疗的作用效果明显高于择期PCI的治疗效果,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产生,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急诊PCI和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病例观察时间段为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集我院急诊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20例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抽签方法分组,急诊组(n=110),择期组(n=110)。急诊组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择期组患者接受择期PCI治疗。以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为对比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对比临床疗效,急诊组为95.45%(105/110),显著优于择期组78.18%(86/110),对比检出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并发症发生率,急诊组为7.27%(8/110),显著低于择期组19.09%(21/110),对比检出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的疗效较择期PCI更为确切,提示在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后原则上应尽早接受PCI治疗,以改善心肌缺血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PCI及择期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8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28例行急诊PCI治疗为急诊组,59例行择期PCI治疗为择期组。急诊组入院后急诊型PCI治疗,择期组入院后7~10天行PCI治疗。在PCI后7天、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心射血分数。观察住院期间心脏破裂等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随访梗死复发率,比较术后30天及术后1年死亡率。结果术后7天及术后6个月,急诊PCI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急诊组住院期间心脏破裂发生率、出院后梗死复发率、术后30天死亡率及术后1年死亡率均显著低于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诊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近期及远期疗效显著优于择期PCI。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急性心梗的药物治疗与急诊PCI治疗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本文采取回顾分析法,回顾我院2021年8月到2022年8月期间确诊并且收治的200例急性心梗患者,将其视为本文的研究观察对象,后续依照患者的入院时间顺序,将以上研究观察对象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自包含100例急性心梗患者,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本文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急诊PCI治疗,实施治疗期间针对两组患者的实际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结果;在本文对照组急性心梗的药物治疗与观察组急诊PCI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梗的药物治疗与急诊PCI治疗的比较中,急诊PCI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简介:目的了解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应用低渗非离子造影剂直接PCI后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2004年10月至2007年3月期间在北京友谊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236例,所有患者均应用低渗非离子造影剂。测定介入治疗前和术后第1、2、3天肾功能,分析造影剂对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肾功能的影响,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CIN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236例患者中,男性184例,女性52例,平均年龄(64.6±11.5)岁,发生CIN46例,发病率为19.5%;CIN组中原有肾功能不全者(基线Ccr〈60ml/min)达6/46,心功能不全者达19/46,同非CIN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造影剂剂量CIN组为328±166ml,非CIN组为248±124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原有肾功能不全(基线Ccr〈60ml/min)、造影剂的剂量、LVEF〈40%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IN在STEMI患者直接PCI后发病率较高,原有肾功能不全、造影剂的剂量、LVEF〈40%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分析我院150例冠状动脉复杂病变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病变特征、手术策略、手术方式和PCI治疗效果,分析以上结果与Syntax积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自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于江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通过血管造影证存在PCI治疗指征患者150例。根据临床SYNTAX积分总体分布三分位数值,按0-22分为低分组(n=62),23-32分为中分组(n=45),高于33分为高分组(n=43)。比较不同Syntax积分各组的合并症及冠心病分型情况、冠脉病变特征、PCI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用时及术后效果以及PCI技术选择情况。结果两两比较分析发现高分组的前降支+回旋支病变发生比例为53.5%明显高于低分组的32.2%,P<0.05,高分组的分叉病变比例46.5%,明显高于低分组的27.4%,P<0.05,钙化病变高分组的发生率30.2%明显高于低分组的12.9%,P<0.05。各种常见PCI并发症发生情况中,高分组冠脉夹层及冠脉急性闭塞的发生率分别为9.3%及6.9%,明显高于低分组的0%,P<0.05,冠脉夹层的组间比较同样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yntax积分无论在术前术中以及术后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从长远来说,仍有着相当的潜力有待挖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静脉溶栓组和PCI介入治疗组。对比分析了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并发症及死亡率等情况。结果静脉溶栓治疗组血管再通15例(71.4%),PCI接入治疗组血管再通18例(85.7%)。经组间比较,血管再通百分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静脉溶栓治疗组出现1例患者死亡,4例不良反应。PCI介入治疗组0死亡病例,不良反应2例。经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CI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其高发病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已成为治疗AMI的首选方法,其能够快速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然而,PCI治疗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医生的精湛技艺,还离不开全面细致的护理工作。术前准备是否充分、术中监测是否到位、术后护理是否细致,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本文旨在综述急诊PCI治疗AMI过程中的护理进展,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共同推动AMI患者救治水平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联合直接后方入路(direct posterior approach,DPA)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采用DAA联合DPA入路治疗18例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5例;年龄19~56岁,平均43.2岁;车祸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13例股骨头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下方,5例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上方;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后壁骨折14例,后柱伴后壁骨折2例,横断伴后壁骨折2例。采用DAA入路处理股骨头骨折,采用DPA入路处理髋臼骨折。术后行骨盆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及股骨头坏死、坐骨神经损伤、臀上血管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情况;按照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髋臼复位质量;采用Thompson-Epstein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手术时间75~205 min,平均133 min;术中出血240~600 ml,平均371 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7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4周。3例患者伤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症状,均于术后6~12周恢复。股骨头骨折均获得复位,Matta影像学标准示髋臼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2例,总体满意率88.9%(16/18)。术后2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Ⅰ级;无一例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感染、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根据Thompson-Epstein评价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其中优7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DAA联合DPA入路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中能直视下复位、固定股骨头及髋臼后部骨折,可有效保护旋股内侧动脉、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等重要结构,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临床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