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吡拉西坦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后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按照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方案进行干预,观察组加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肿体积和水肿体积,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前的改良Rankin量表评估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肿体积和水肿体积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P<0.05);观察组的改良Rankin量表评估结果≥3分的占23.44%,显著低于对照组(43.75%)(P<0.05)。结论吡拉西坦可有效减轻出血性脑卒中后脑水肿,对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以及患者的预后有改善作用。
简介: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的血脂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0月,该院门诊诊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组均予糖尿病饮食、适度运动,口服二甲双胍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服吡格列酮,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FPG、HbA1c)、血脂(TG、TC、HDL-C、LDL-C)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血糖及血脂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糖及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均有降低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但吡格列酮在降低血脂方面更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对象均为我院2007年4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参加实验的成员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将其定义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5例成员,对照组为患者提供氯吡格雷药剂进行治疗,研究组则在基础上为患者提供阿司匹林进行联合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回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94.55%)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1.82%),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采用大剂量氯吡格雷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标准量的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的氯吡格雷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抗血小板凝集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比对照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出现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内复发情况,观察组也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的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可更有效提高疗效,对血小板的抗凝集作用更强,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治疗脑梗塞中行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疗法的护理效果。方法依据患者入院就诊时间将我院自2016年3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39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n=19)与实验组(n=20),参照组与实验组均实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疗法,参照组给予我院常规护理,实验组加用阶段性对症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行不同护理后住院时间以及满意度的情况。结果在两组患者应用不同护理模式后,实验组住院时间、满意度均著优于参照组,P<0.05且差异相对显著,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方式对脑梗塞患者治疗后,实行阶段性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以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前列地尔联合给药。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后,记录其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将所得数据给予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86.67%,对照组仅获得66.67%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56%)虽略高于对照组(11.11%),但两组对比结果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氯吡格雷联合给药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倍林达对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52例,筛选出氯吡格雷抵抗患者122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实验组采用倍林达,比较两组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实验组血小板聚集率(44.86±4.02)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55.19±4.09),实验组达标率95.08%明显高于对照组18.0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出血事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林达能够替换氯吡格雷作为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新一代药物,具有的良好的抑制血小板作用,临床疗效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梗塞患者使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进行联合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在本院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所收治的短暂性缺血症患者当中选取5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后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即通过常规治疗手段合理控制患者的血压与血糖,从而达到调脂治疗的目的,此外使用阿司匹林对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氯吡格雷进行联合治疗,最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脑梗塞症状和控制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进行联合治疗,其治疗效果在治疗脑梗塞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6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共40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20例,对照组20例的患者采用常规的进展性脑卒中治疗方法;观察组的20例患者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7d、14d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组治疗14d后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进展性脑卒中时,可以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简介: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3),在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维生素E治疗,观察组给予吡格列酮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PG、2hPG、HbA1C、TG、LDL-C水平显著下降,HDL-C水平显著升高,对照组患者的FPG、2hPG、HbA1C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FPG、2hPG、HbA1C、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能显著降低患者血糖水平,调节血脂,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托吡酯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癫痫的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100例医院收诊癫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托吡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40例,治疗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治疗有效35例,治疗有效率为70.0%,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和38.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托吡酯在临床治疗癫痫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具有较高的疗效以及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