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临床标本采集与技术。方法:选择微生物检验的500例标本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分析可知,其中60例出现采集异常的现象,本次研究中对采集异常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开展技术总结。结果:分析和对比微生物检验临床标本采集的常见问题可知,具体问题分别是仅采集单份血标本、没有按照要求处理、没有掌握保存方法、其他,比例分别是33.3%、25%、16.7%、25%。结论:微生物检验临床标本采集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医护人员在实践中存在没有按照规范采集的现象,导致整个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具体的操作流程,加强相关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指导,最大程度的提升采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血液标本状态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为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本院接受血液检验的100例标本作为探究主体,其中50例为溶血标本(研究组),50为正常健康人群标本(对比组),对于血液检验结果实施分析,比较尿酸、直接胆红素、磷酸肌酸激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病例选取日期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结果:研究组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明显较对比组高,尿酸、磷酸肌酸激酶水平明显较对比组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血液标本状态可对检验结果造成较大影响,医疗机构开展血液标本检验工作时,需严格加强标本采集、保存、送检时间等内容的控制,同时将其作为工作重担,充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免对患者诊疗产生不良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医学检验不合格标本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影响因素及防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2年9月—2023年9月收治的782例住院患者不同类型标本的临床检验分析结果,标本数量共计1000份(部分患者提供有不止一种类型标本)。其中,血液标本693份,尿液标本307份。对上述标本检验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导致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结果: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药物因素干扰、送检时间不合理、检验环境中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合理几个层面。结论:临床医学标本检验工作的影响因素众多,提高医学检验标本的合格率需要检验科及临床科室完善标本采集、运送及检验体制,加强人员管理和培训等方面入手,改善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标本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间来我院体检的50名受检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受检者的血清进行分析,检测的生化指标包括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L)、直接胆红素 (DBL)、谷氨酰转肽酶 (γ-GT)、尿酸 (UA)。对比所有标本溶血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标本溶血后的CK、LDH、ALT、AST、TBL、DBL水平均高于溶血前的数值γ-GT、UA溶血后降低(P<0.05)。结论 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具有明显的影响和干扰,规避溶血现象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杜绝溶血现象的发生,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检验科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的类型、原因分布特点,并且总结相应的改善对策。方法随机选取检验科收集的45例不合格标本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且分析微生物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分布情况。结果选取的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中,最多的是痰标本18例(40%),其次是尿标本11例(24.44%)、血标本6例(13.33%)、分泌物5例(11.11%)、粪便3例(6.67%)、无菌体液2例(4.44%)。送检不及时、采集时间错误以及标本污染等都是比较常见的不合格标本原因。结论检验科应该加强和临床科室的交流、沟通,加强标本采集以及送检过程的规范性,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职能及作用,尽可能提高微生物检验标本的合格率,确保微生物检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简介:[目的]探讨重点环节干预对提高临床护士标本采集认知水平和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某三级甲等医院2016年6月—8月不合格标本采集情况,同期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500名临床护士,应用自行设计的标本采集认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依据干预前收集的资料分析结果制定干预措施,从标本采集前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存储及送检三方面进行重点环节干预。干预后收集2016年9月—12月不合格标本采集情况,同时应用相同的问卷对干预后的50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分析干预前后临床护士的标本采集认知水平及标本采集不合格率情况。[结果]干预后护士对标本采集的认知评分(18.60分±1.36分)高于干预前(12.25分±3.32分),不合格标本率(0.18%)低于干预前(0.61%),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加强重点环节干预,可提高临床护士标本采集认知水平,有效降低不合格标本发生率,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