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血浆 D-聚体水平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 2016年 5月至 2017年 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 70例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观察1组,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治疗的 70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为观察 2组,另选取 7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三组均接受血浆 D-聚体测定,对三组的测定结果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 1组患者的 血浆D-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观察 2组和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观察 2组和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 P> 0.05)。随访 1年,血浆 D-聚体阳性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短于血浆 D-聚体阴性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血浆 D-聚体可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同时可用于判定预后,血浆 D-聚体阴性患者的生存期更长。

  • 标签: 血浆 D-二聚体水平 非小细胞肺癌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科围术期患者D-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20例骨科围术期患者,系统探讨骨科围术期患者者D-聚体的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结果经分析,术中采用骨水泥患者与未采用骨水泥患者的D-聚体水平对比结果显示,前者D-聚体水平高于后者,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术后7天接受置换术与非置换患者的D-聚体水平比较,前者比后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围术期患者行手术治疗后,D-聚体水平均有所变化,且术中使用骨水泥与手术方式会对D-聚体水平产生影响,证实D-聚体不具备预警特征。

  • 标签: 骨科围术期 D-二聚体 动态变化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聚体在急诊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抢救室50例经高分辨率影像学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为实验组,选择同一时期以急性胸痛为主诉的非夹层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时抽血检测D-聚体及检查高分辨率动脉成像,比较两组患者间的D-聚体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D-聚体值(μg/L,log2)分别为(12.37±1.34)和(9.39±1.34),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D-D值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聚体在急诊主动脉夹层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的指标。

  • 标签: D-二聚体 急诊主动脉夹层 早期诊断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肠腺瘤和大肠癌患者血浆中D-聚体浓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06月至2013年06月我院收治的大肠良性腺瘤患者86例,大肠癌患者110例,另匹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观察三组人员在血浆D-聚体水平间的关系。结果大肠腺瘤组与正常人员之间D-聚体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肠癌组D-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大肠腺瘤组和正常人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的D-聚体水平较高,可作为疾病评判和预后效果的标准。

  • 标签: 大肠腺瘤 大肠癌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对D-聚体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水平进行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以往在我院就诊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健康孕妇、健康非妊娠女性各46例,分别定义为研究1组、研究2组、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和凝固法,对三组研究对象的D-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五项指标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比检测结果及检测结果阳性率。结果研究1组D-聚体、纤维蛋白原高于研究2组和对照组,研究2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低于研究2组和对照组,研究2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D-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五项指标水平检测结果阳性率高于研究2组和对照组,研究2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D-聚体和凝血四项指标水平会明显异于健康孕妇和健康非妊娠女性,临床上可以将这一特征,作为对妊高症进行诊断,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对预后及转归进行预测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妊娠期 高血压 D-二聚体 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妇产前产后D-聚体和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6月至2018年8月进行产检的妊娠晚期孕妇365例为观察A组、产后312例为观察B组,另选60例健康体检非妊娠女性作为对照组。各组进行D-聚体、PT、APTT、FIB、TT的检测,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A组、B组、对照组D-聚体分别为(1.52±0.78)、(3.11±1.32)、(0.69±0.27)mg/L,B组与A组,A组、B组与对照组比较,D-聚体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对照组PT水平分别为(10.71±0.53)、(12.31±0.58)、(13.22±0.61)s,A组PT低于B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对照组APTT分别为(28.62±2.11)、(33.72±2.23)、(34.42±2.45)s,A组低于B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TT水平分别为(16.43±1.33)、(16.96±1.41)、(17.11±1.4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对照组FIB水平分别为(4.82±0.96)、(4.11±0.52)、(3.12±0.43)g/L,A组、B组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妇产前血浆D-聚体和凝血四项进行检验,有助于及时发现血栓风险,并及时给予干预以降低产后血栓率,对预测产后血栓上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孕妇 D- 二聚体 凝血四项 血栓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了解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功能多项指标及D-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22例晚期妊娠妇女与80例健康非孕妇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与D-聚体(DD)。结果妊娠晚期妇女PT、APTT和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FIB、DD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妊娠晚期妇女血液凝血程度明显高于非孕对照组,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DIC。

  • 标签: 妊娠 凝血功能 D-二聚体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简介:【目的】探究下肢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与D-聚体(D-Dimer,D-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32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下肢不同部位骨折患者伤后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及DD的水平。D-D定性相关分析(D-D水平的界定≤0.5为正常、>0.5为异常)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D-D定量相关分析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完成。【结果】不同骨折部位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F=7.61,P=0.000)、血小板(F=4.69,P=0.001)以及D-D水平不同(F=60.49,P=0.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D-D水平的骨折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在不同D-D水平人群也不同(t’=5.07,P=0.000),骨折部位分布有明显差异(χ2=124.08,P=0.000)。多因素结果显示术前血红蛋白水平(P=0.01)和骨折部位(P=0.00)是影响D-D异常的主要因素。其中,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是保护因素(OR=0.97,95%CI0.95~0.99);骨折部位对比显示,与足部骨折相比,髋部、股骨部位骨折为D-D异常的危险因素(OR髋关节=27.59,95%CI8.65~88.00,OR股骨=20.85,95%CI5.36~81.14)。然而,通过对D-D定量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术前血红蛋白等均与D-D水平相关。【结论】髋部、股骨骨折部位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危险度较高,临床上应注意预防下肢血栓的发生。下肢骨折患者伤后应重视抗休克及贫血治疗,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 标签: 下肢骨折 D-二聚体 相关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D-聚体D-Di)水平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通过对90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D-Di浓度和血清癌胚抗原(CEA)测定,根据患者血D-Di和CEA浓度变化与肿瘤不同分期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分析,并选取50名健康人检测血D-Di浓度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恶性肿瘤组患者血浆D-Di浓度明显升高(P〈0.01);在胃癌无转移、周围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三组患者之间,血CE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患者的血D-Di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患者发生转移组与无转移组血CEA及D-Di相比,血CEA及D-Di浓度明显升高(P〈0.01)。结论D-Di可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

  • 标签: 消化系统肿瘤 脱氧核糖核酸酶(嘧啶二聚体) 癌胚抗原 诊断技术 消化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和D-聚体的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62例,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组,分别为A组A级21例,B组B级20例,C组C级21例。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验项目包括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聚体。比较4组上述指标水平差异。结果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最短(P<0.05);A、B组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其他A、B组(P<0.05)。对照组、A组、B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3组比较,C组纤维蛋白原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长(P<0.05)。D-聚体、凝血酶时间水平按照对照组、A组、B组、C组顺序依次升高(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外源性凝血因子先受到影响,纤维蛋白原变性可能始现于病变早期。纤溶程度随病情发展而加重。

  • 标签: 肝硬化 Child-Pugh分级 凝血四项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观察血浆D-聚体的变化并分析血浆D-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脑出血患者,患者例数30例(研究组),选择时间2013年7月~2017年7月,同期选择脑出血量在20ml之下的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人员均测定血浆D-聚体。经SPSS21.0系统分析组间的血浆D-聚体水平。结果研究组的血浆D-聚体水平(4h1.56±0.71mg/L、6h1.97±1.23mg/L)经SPSS21.0系统分析发现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脑出血量在30ml之上(包括30ml)患者的血浆D-聚体水平(4h1.71±0.73mg/L、6h2.31±1.24)明显高于存在脑出血量20~30ml之间的患者,P<0.05,差异显著。结论血浆D-聚体有利于监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变化,会随着患者的病情加重而出现升高迹象。

  • 标签: 血浆D-二聚体 急性脑出血 临床应用 监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聚体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6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54例非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浆D-聚体、癌胚抗原(CEA)的表达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D-聚体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D-聚体与CEA表达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D-聚体表达水平[中位数(P25,P75)]为323.0 ng/ml(150.0 ng/ml,631.0 ng/ml),高于对照组的142.0 ng/ml(89.3 ng/ml,232.0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74,P<0.05)。晚期结直肠癌患者D-聚体表达水平为401.0 ng/ml(167.5 ng/ml,735.5 ng/ml),高于早期患者的169.5 ng/ml(25.0 ng/ml,325.3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69,P<0.01);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后恶化时D-聚体表达水平为382.0 ng/ml(175.0 ng/ml,735.3 ng/ml),高于治疗后好转时的250.0 ng/ml(163.0 ng/ml,391.0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31,P<0.01);结直肠癌患者术前D-聚体表达水平为220.0 ng/ml(118.0 ng/ml,446.5 ng/ml),低于术后的320.0 ng/ml(184.5 ng/ml,489.0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82,P=0.029)。结直肠癌患者CEA和D-聚体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09,P<0.01)。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聚体表达水平升高可能提示疾病晚期和预后不良,血浆D-聚体表达水平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疗效的指标。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D-二聚体 肿瘤分期 预后
  • 简介: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引发世界大流行。从文献报道的病例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D-聚体水平与病情呈正相关,需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关注。西医学认为,D-聚体升高与患者的纤溶系统亢进和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造成血浆纤维蛋白生成及降解过多,血液出现高凝状态有关;而中医学则认为上述症候可归属于中医"血瘀"病机范畴。多年来,中医药对活血化瘀和改善微循环疗效显著。本文从2019-nCoV所致D-聚体升高的机制、临床意义、中医的认识及常用活血化瘀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新冠肺炎患者凝血功能受损的防治提供思路。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D-二聚体 高凝状态 活血化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脉血气联合D-聚体在急性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100例急性肺栓塞的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主要临床不良症状为呼吸困难,通过动脉血气分析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其中各项指标均正常的患者8例,通过血气分析的各项指标的总敏感度为92%,动脉血气分析与D-聚体相结合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诊断的敏感度为100%。结论通过动脉血气分析和D-聚体联合起来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诊断,可以明显的提高对患者的诊断敏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

  • 标签: 动脉血气 D-二聚体 急性肺栓塞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肺血栓栓塞中血浆 D-聚体检测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5年 10月到 2016年 10月的 PE患者 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其他肺部疾病患者 100例和健康体检人 100例,分析 DD与 PE的相关性。结果: PE组 D-聚体水平( 3023.88±192.35) µg/L和阳性率( 100%)明显高于其他肺部疾病组和对照组 D-聚体水平(( 621.34±54.23) µg/L、( 290.32±34.25) µg/L)和阳性率( 40.00%、 2.00%), D-聚体> 550µg/L为阳性, PE组患者治疗后血浆 D-聚体水平( 765.39±43.59) µg/L和阳性率( 52%)明显低于治疗前 D-聚体水平( 3023.88±192.3) µg/L和阳性率( 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浆 D-聚体的检测在临床肺血栓栓塞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PE患者有效的溶栓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浆 D-聚体值。

  • 标签: 肺血栓栓塞 血浆 D-二聚体 诊断价值
  • 简介:方法对26例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和对照组20例测定其D-聚体水平,本组22例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本院对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

  • 标签: 中的应用 二聚体脑梗死 动态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降低D-聚体假阳性率中应用品管圈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检验科及临床科室的样本采集工作中进行品管圈活动,以此来降低D-聚体假阳性率。选择2019年1月-6月在我院进行活动,运用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进行现状调查、原因解析、目标设定、对策实施与标准化。实施品管圈活动6个月后,D-聚体假阳性率由活动前的16.2%降为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达成率115.88%,圈员的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D-聚体假阳性率,显著提高了圈员综合素质,提升了检验科临检工作的质量管理水平。同时,该次活动在云南省第四届医院品管圈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大大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形象,值得持续开展下去。

  • 标签: 品管圈 D-二聚体 假阳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