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阴道病患者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的感染率和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4例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合培养物革兰染色、显微镜检查及固体培养培养情况,鉴别由念珠菌及革兰阳性球菌生长引起的假阳性。结果在阴道病患者标本中支原体阳性率为56例占(59.57%),其中解脲脲原体44株占阳性率的78.57%,人型支原体12株占阳性率的21.43%,其中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混合感染8株占14.29%。药敏结果显示,抗菌活性较好的抗生素是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其次是交沙霉素、阿歧霉素。而耐药率最高的是罗红霉素、环脂红霉,其次是环丙沙星、红霉素。结论对于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感染临床大夫应当合理选择抗生素,其中强力霉素、美满霉素、交沙霉素耐药率低、敏感性高,可作为一线首选用药。

  • 标签: 阴道分泌物 感染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痰液性状和保存条件对结核菌培养阳性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中心从2017年1月~2019年8月收集的痰液标本397份进行结核菌分离培养,对不同性状、不同保存条件的痰液标本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根据痰液性状分为干酪痰、黏液痰、血性痰、唾液,其结核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5.54%、26.90%、40.91%、7.14%(P<0.05);在痰液采集当天、采集后3d,在-18℃、4℃、25℃、30℃的保存温度下结核菌培养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采集后7、14、21d培养阳性率有明显差异(P<0.05),且随着温度增加,痰液培养阳性率越低。结论干酪痰的结核菌培养阳性率最高,采集标本时宜选择干酪痰,保存痰液标本时尽量在-18℃条件下保存。

  • 标签: 痰液性状 保存条件 结核菌 结核菌培养
  • 简介:摘要实体器官移植保存液受到污染是受者发生术后感染的潜在因素,病原体可通过保存液转移至受者体内,从而造成感染。对器官移植保存液培养阳性与受者术后感染的关系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早期用药预防术后感染提供指导。

  • 标签: 器官移植 保存液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本院2015、2016年度培养标本的实验室数据,了解本院培养污染率及污染菌种类,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2015年、2016年度两年的培养标本的阳性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15年共有916例培养标本,阳性标本有54例,其中污染菌47例,致病菌7例,其分布为表皮葡萄球菌39例(83.1%)、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8.5%)、大肠埃希菌3例(6.3%)、棒状杆菌1例(2.1%);而2016年共有983例培养标本,阳性标本有34例,其中污染菌28例,致病菌6例,其分布为表皮葡萄球菌22例(78.6%)、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14.3%)、大肠埃希菌2例(7.1%)。结论2015年度本院培养污染率为5.13%,而2016年度本院培养污染率为2.84%,主要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且前者污染率明显高于后者。

  • 标签: 血培养 污染率 表皮葡萄球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菌血症患者行降钙素原联合培养诊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择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菌血症患者为实验对象,本组患者分别行降钙素原检测、培养诊断以及二者联合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单独检测阳性率以及联合检测阳性率。结果降钙素原检测对菌血症诊断阳性率为(76.00%),培养对菌血症诊断阳性率为(64.00%),二者联合检测对菌血症诊断阳性率为(92.00%)联合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降钙素原、培养单独检测阳性率,组间数据差异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降钙素原、培养单独检测阳性率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钙素原联合培养检测对菌血症具有良好的诊断有效率,可作为该疾病的辅助诊断措施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 标签: 降钙素原 血培养 菌血症 诊断效果
  • 简介:本实验改进了鱼类淋巴细胞培养方法,采取全短时离心方法纯化淋巴细胞,分离效果较好,使鱼血清保留在培养液中,促进了淋巴细胞的增殖。进行染色体制片时,背景清晰,分裂相多,满足了核型分析和原位杂交等研究需要。

  • 标签: 淋巴细胞培养 染色体制备 分裂相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监护室护士培养规范采集的护理知识与行为,为临床开展培养规范采集相关知识培训,降低培养污染率,提高培养阳性检出率,规范培养采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监护室护士培养规范采集知识与行为调查问卷》,通过方便取样对北京市5所三级医院21个监护室559名ICU护士进行调查,获取监护室护士培养采集的知识与行为得分,比较不同特征监护室护士对培养规范采集护理知识及操作行为得分的差异。结果监护室护士培养规范采集知识与行为得分分别为(5.29±1.96)分和(30.62±4.15)分,平均得分率为52.90%和76.55%;不同科室、职称、最高学历、工作年限护士的相关知识与行为得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过相关培训护士与未接受培训的护士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护室护士对培养规范采集知识掌握不足,培养规范采集行为依从性一般,管理者需要针对监护室进行血培养专项理论培训及建立统一规范的培养采集流程。

  • 标签: 监护室 护士 血培养采集 知识 行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败血症患者血液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和及耐药情况。方法对我院2164例培养标本所分离病原菌及其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64例培养标本共检出178株病原菌,阳性率为8.2%,主要病原菌按检出率依次为CNS(29.8%)、大肠埃希菌(22.5%)、金黄色葡萄球菌(11.8%)、肺炎克雷伯菌(8.99%)、白色念珠菌(5.06%)。CN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高度耐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高度耐药。结论我院培养病原菌以CNS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及时监测病原菌分布、耐药状况可为临床诊治败血症提供依据。

  • 标签: 血培养 败血症 病原菌 药敏试验 耐药性
  • 简介:近年来.院内真菌菌血症的发生率日益增高,尤其在ICU病房。真菌菌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及早识别高危患者并实施早期经验性治疗有望改善预后,但易导致深部真菌菌株的改变及耐药性增加圆。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2003~2005年、2006~2008年两个时间段培养中检出的53株真菌分布和耐药性变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耐药性变迁 真菌分布 血培养 临床表现不典型 真菌菌血症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该院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ACT/ALERT3D全自动培养仪对培养标本进行监测及检测,阳性标本分离菌株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连续两年共7590例培养标本,分离出阳性标本1092株,阳性率为14.39%,其中革兰阳性菌378株,占34.62%,革兰阴性菌698株,占63.92%,真菌16株,占1.46%。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高度敏感。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高度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第三代头孢、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结论培养病原菌种类比较复杂,耐药性强,定期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 标签: 血培养 病原菌分布 耐药性
  • 简介:目的建立脐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的体外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DC的功能、特性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技术方法。方法取正常人脐,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利用贴壁法去除悬浮细胞后,加入1000U/mLrhGM-CSF、500U/mLrhlL-4,至d7再加入500U/mLTNF-α进行培养,收集培养至d10的DC,分别从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功能上加以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d10,大量细胞出现典型的树突状形态;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高表达HLA-DR、CD80、CD83、CD1a、CD11c;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其在体外能有效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结论在合适的细胞因子组合下,能够在体外利用脐成功诱导出成熟DC。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脐血
  • 简介:摘要本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儿科疾病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组织来自全国40家儿童医院及妇幼保健院检验专家共同编制。前期专委会在来自全国的240家医院(三级医院占86%)发放调查问卷384份,收集到被调研医院的日均培养量、采集培养前操作流程、儿科培养采集的时机以及采集的培养瓶/套数等信息。在汇总问卷信息、了解目前我国儿童培养采集现状的基础上,专委会查阅国内外相关指南、标准和文献,充分咨询微生物检验专家、儿科感染相关专业临床及护理专家,结合我国儿科临床现状,先后4次组织专家讨论与修订,完善儿童培养采集的临床指征、明确儿童培养采集规范,最终形成了共识文本。本共识为儿科临床培养规范化采集提供了参考依据,为进一步提高儿科血流感染诊治能力奠定基础。

  • 标签: 血培养 血样采集 参考标准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及培养连续检测菌血症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分为观察组(2017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菌血症患者)和对照组(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两组进行。所有研究对象实施血清降钙素原、培养检测,对比两组检测结果。按照观察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不同,对血清降钙素原、培养进行连续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血清降钙素原、培养及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血清降钙素原、培养阳性率;发热持续时间越长,血清降钙素原、培养阳性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血清降钙素原及培养连续检测在菌血症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明显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且还能反映疾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血培养 连续检测 菌血症
  • 简介:目的总结AFP阳性胃癌(alpha-fetoprotein-producinggastriccancer,AFPGC)的CT表现,评估CT在AFPGC术前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由两名放射科医生共同回顾性阅读21例经病理证实的AFPGC术前CT图像,描述原发病灶、脏器受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血管侵犯等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比较,分析其用以术前分期的准确率.结果21例AFPGC术前CT表现如下:15例(71.4%)原发灶为偏心性胃壁增厚,20例(95.2%)原发灶为不均匀强化,6例(28.6%)脏器侵犯,19例(91.5%)淋巴结转移,6例(28.6%)远处转移,13例(61.9%)血管侵犯.CT对AFPGC术前T分期、N分期、M分期及TNM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90.5%、71.4%、71.4%和71.4%.结论AFPGC的CT影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的偏心性胃壁增厚,有较强的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及周围脏器和血管侵犯的倾向.CT能够较准确地判断AFPGC的术前分期.

  • 标签: 甲胎蛋白 胃癌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术前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