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1008名初中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压力背景下探讨亲子关系和朋友支持对流动儿童不同情绪适应(孤独感、社交焦虑)和行为适应结果(问题行为、亲社会行为)的保护作用,并揭示二者保护作用的适用领域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亲子关系显著预测行为适应,朋友支持显著预测情绪适应和亲社会行为。(2)亲子关系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消极作用。(3)朋友支持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的消极作用。(4)尽管亲子关系和朋友支持都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消极作用,但压力事件较少时二者的保护效应更强。这提示流动儿童与父母和朋友的紧密情感联结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其情绪和行为适应的消极作用:父母是缓解行为适应问题的保护因素,朋友是缓解情绪适应问题的保护因素;积极行为适应能够同时获益于父母和朋友支持。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出现超重,糖脂代谢紊乱等危害学龄前儿童健康的问题,同时由于家庭结构及对子女教养方式的改变,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许多研究发现学龄前肥胖儿童比正常学龄前儿童有更多的情绪及行为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针对肝胆外科患者开展柔性管理,对影响患者的遵医行为和心理情绪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行手术治疗的肝胆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将40例常规护理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40例应用柔性管理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所有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焦虑和抑郁的评分并比较,对所有患者的遵医行为利用问卷调查表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所有患者在护理干预后的负性情绪均得到了显著降低,其中观察组评分降低更为显著,组内和组间差异均显著(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认知情绪与行为护理干预对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肾内科实施血液透析的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认知情绪与行为护理干预。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要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均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用于慢性牙周炎患者负性情绪及疼痛安抚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加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SBI)、牙周袋深度(PD)和临床附着丧失(CAL)情况、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6周后,观察组患者PLI、SBI、PD和CA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心理暗示疗法,能提高临床效果,并能改善患者的护患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肾内科血液透析的患者接受认知、情绪和行为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列入2021年3月-2024年3月我院肾内科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60例,通过全盲电脑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比对、观察两组,组均30例。比对组给予患者常规院内干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认知、情绪和行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依从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干预依从率(96.66%)显著高于比对组患者的干预依从率(73.33%),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接受认知、情绪和行为护理干预,更有利于提升其治疗依从性,预后效果理想,推荐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认知行为干预在脑外科重症监护患者情绪障碍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3年5月-2024年5月收治的86例脑外科重症监护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认知行为干预。结果 观察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35%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79.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脑外科重症监护患者采取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可改善患者情绪障碍症状,稳定患者情绪,促进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提高ICU转出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行为矫治与情绪护理在强迫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强迫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人,实验组接受行为矫治与情绪护理,对照组组接受常规护理,分别在治疗前后评定强迫症症状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生活质量量表SF-36(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和社会功能评估量表(SFRS)。结果:初步结果表明,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在强迫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提升和社会功能改善方面均有显著改进。结论:行为矫治与情绪护理为强迫症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简介: 摘要:学生容易情绪失控,是教育的常见现象。如何运用行为疗法化解学生的愤怒情绪,帮助学生获得掌控情绪的能力,成为情绪的主人。既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使命。下面以个案辅导为例,谈谈本人的实践与思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肿瘤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现状,以及与照护者应对方式和家庭亲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和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郑州市5家三甲医院血液科住院的血液肿瘤患儿照护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长处与困难问卷(父母版)、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家庭亲密度量表及一般资料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237份,回收有效问卷214份。血液肿瘤患儿困难总分、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7.8%、22.9%、10.7%、8.4%、39.7%、13.6%。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照护者积极应对与患儿的困难总分、多动和同伴交往问题得分均呈负相关(r=-0.186,-0.153,-0.174,均P<0.05),与亲社会行为得分呈正相关(r=0.214,P<0.05);照护者消极应对与困难总分、情绪症状和多动的得分均呈正相关(r=0.203,0.204,0.170,均P<0.05);家庭亲密度则与困难总分、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和同伴交往问题得分均呈负相关(r=-0.254,-0.225,-0.183,-0.137,-0.195,均P<0.05),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r=0.23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照护者积极应对是患儿良好同伴交往的保护性因素(β=-0.050,OR=0.951, 95%CI=0.907~0.996),而家庭亲密度则是患儿亲社会行为的保护性因素(β=-0.045,OR=0.956, 95%CI=0.923~0.991)。结论血液肿瘤患儿的情绪行为问题较为严重,且照护者积极应对和家庭亲密度对患儿发生不良情绪行为问题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医护人员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患儿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