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抽动障碍(TD)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应用精神兴奋剂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8月在本院多动症专科门诊就诊的确诊为TD共患ADHD患儿69例(DSM-Ⅳ诊断标准、Conners量表和YGTSS量表),采用哌甲酯,泰必利或(和)氟哌啶醇联合治疗,随访2月观察疗效和安全性(血压、心律、肝功能等)。结果治疗2个月后Conners量表学习问题、多动指数2个因子,YGTSS量表运动抽动、发声抽动2个因子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差异达到显著统计学意义(R〈0.01),结论兴奋剂对抽动症影响不大,小剂量兴奋剂(如哌甲酯)与常规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泰必利)合用对TD共患ADHD具有较好疗效。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44例的6-12岁ADHD儿童采用儿童睡眠紊乱量表(SDSC)评估ADHD儿童的睡眠(SDSC总分≥39分判定为有睡眠障碍)、SNAP-IV量表评估ADHD核心症状(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Das-Naglieri认知功能评估系统评估认知信息加工过程(计划和注意)、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2版评估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采用SPSS 23.0软件和Zstat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ADHD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76.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性别、计划、注意、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对ADHD儿童睡眠障碍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注意缺陷(P < 0.001,OR = 3.72,95% CI:2.12-6.54)和多动冲动(P = 0.004,OR = 1.98,95% CI:1.25-3.14)症状严重程度的增加会增加ADHD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的风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年龄、性别、计划、注意、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后,注意缺陷(P < 0.001,OR = 3.39,95% CI:1.77-6.51)症状的增加将显著增加ADHD儿童患睡眠障碍(SDSC总分>39分)的风险,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动冲动症状、言语智商、操作智商、计划和注意功能不会直接影响ADHD儿童睡眠。ADHD的注意缺陷症状越严重,ADHD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越高。
简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首选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单纯服药不能有效解决时应考虑行为矫治等非药物治疗。行为矫治需要患儿有良好的领悟性,方法要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见效性及个体化。行为矫治需分阶段进行,长期坚持,由明确靶行为、行为矫正、行为强化、行为固定等步骤循序渐进。
简介:摘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以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认知功能缺陷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重要致病因素,并且执行功能障碍作为该病的核心缺陷,具体在注意、抑制控制和计划能力等方面表现较差,常共患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对立违抗等。在一些病例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临床症状和执行功能障碍可持续至成人期,对其学业、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执行功能的研究具有显著的临床和社会意义。该文总结了近年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执行功能障碍的神经基础研究,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并对临床客观诊断、评估和治疗提供指导意义。
简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儿童期尤其是学龄期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也是学龄期儿童患病率最高的慢性健康问题。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性为特征,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正在探索中,致病因素是多源性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形成的疾病模型。文献报道ADHD患病率差别很大,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报道的患病率各不相同,主要原因与过去20年间曾对ADHD诊断标准多次修订有关,另外与对诊断标准的掌握尺度有关。全球范围患病率为3%~10%,男女比例为4~9:1,在西方国家儿童中的患病率为3%~5%,国内调查的患病率为3%~10%。对ADHD的治疗始于20世纪30年代,目前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40%~50%的患儿可延续至成人期。ADHD共患其他精神障碍的危险度很高,因此对该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本文对ADHD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共患疾病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简介:摘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随着认识的深入,近年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率不断提高,临床医生有必要深入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相关影响因素、诊断和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随着认识的深入,近年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率不断提高,临床医生有必要深入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相关影响因素、诊断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