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藏汉民族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对学校结核病防控情况。为更好地开展藏汉民族地区学校结核病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对目标学校采取一系列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干预活动后,采用直接和间接评价指标,全面分析结核病防治知识对学校结核病控制工作的干预效果,以及对藏汉民族地区学校结核病防治情况调查。结果结核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干预前为42.62%,干预后为93.56%,藏、汉干预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藏汉干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结核病相关行为正确率干预后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学校中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对提高新入大学生结核病相关知识的效果极为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校大学生的健康状态,分析大学生健康状况与饮食行为的相关性。方法调查我校2011年大学新生的健康状况,分析其检查结果,探讨其与饮食行为的相关性。结果2011年新生体检实际参加体检人数为7442人,其中所检项目正常者为7017人(不包括营养状况及常见病患病),占体检人数的94.29%;肝功异常及其它疾患425人,占体检人数的5.71%。综合新生入学体检检出异常及新生既往病史,合计患病人数572人,占体检总人数的7.69%。其中不按时进食、节食、暴饮暴食、蔬果过少、饮水量过少的学生,健康体检异常者较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校大学生健康状况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有疾病存在,其与饮食有一定的相关性,需要学校及时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郑州市1985、2005、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所取得的资料,对郑州市中小学生体质状况作25年的动态观察,对比分析。为中原地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25年间,中原地区中小学生发育速度很快,发育水平大幅度提高,发育过程提前;肺活量均值下降、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与2005年相比,耐力素质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柳州市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2008级、2009级所有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施16周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课程教学改革前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结果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后,2008级338名学生SCL-90得分除躯体化、恐怖2因子分没有显著变化外,其他各项因子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9级354名学生SCL-90得分除躯体化、焦虑、恐怖三3因子分没有显著变化外,其他各项因子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个级学生具有中度以上痛苦问题检出率均有下降。结论实施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有影响,改革措施可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大学生被试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中的态度。方法采用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测验(刻板解释偏差测量)和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测验(自陈式职业性别态度量表),考察山东师范大学51名本科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结果实验1,男性归因的SEB分数显著高于0(t(50)=0.00,p<0.01),女性归因的SEB分数与0没有显著性差异(t(50)=0.88,p>0.05)。大学生被试在积极情境中对男性行为者的内归因数量显著多于在相同情境中对女性行为者的内归因数量(χ2=6.84,p<0.01),在消极情境中差异同样显著(χ2=6.86,p<0.01)。实验2,句子主语与刻板印象一致性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1,49)=5.83,p<0.05)。结论实验1的结果表明,从被试总体对行为的解释数量上看,大学生被试存在明显的男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但是,大学生被试的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不明显。从对被试解释的内外归因上看,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男性和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实验2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存在外显的男性和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内隐和外显态度上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存在一致性。即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高校女大学生的月经、对经期保健的认知等情况,为高等院校开展经期保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对合肥市某医学高校18~25岁的本科女大学生随机抽样(医学专业658人,非医学专业223人),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原始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录入与分析。结果该校女大学生中月经初潮年龄多为11~14岁,占71.7%,较正常初潮年龄有所提前。47.0%的人在经期不能按时更换卫生巾,68.7%的会在经期外使用护垫。有痛经史的发生率较高,为83.2%。是否为医学专业、年级、中学有无上生理卫生课的学生对经期保健知识掌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大学生月经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且较为普遍地受到痛经困扰。医学生较非医学生的认知更为全面,但仍不足。高等学校应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并指导其经期保健行为,以满足女大学生的身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