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发病情况有年龄特点,成人眼肿瘤多见于结膜癌、泪腺癌、发生于眼睑上的眼睑癌、发生于虹膜、睫状体的葡萄膜恶性黑色肿瘤;小儿眼肿瘤最多见的是发生于眼底的视网膜母细胞和发生于眼窝的横纹肌肉瘤。眼肿瘤,特别是在患有葡萄膜恶性黑色肿瘤时,最为常见的症状是视力低下,其次是飞蚊症、视野狭窄等。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重离子 视网膜母细胞瘤 黑色素肿瘤 患者 眼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一线接受生物化疗的晚期黑色患者的生存情况,探索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0年间南京鼓楼医院一线治疗接受生物化疗的30例晚期黑色患者资料。30例均采用替莫唑胺或达卡巴嗪联合顺铂方案的化疗,并序贯IL-2、GM-CSF和IFN-α细胞因子治疗。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信息,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5例稳定,9例进展。客观缓解率20%,疾病控制率7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4.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3.0个月。脑转移(P=0.003)、肺转移(P=0.007)、高乳酸脱氢酶水平(P=0.000 2)和BRAF突变(P=0.001)为一线接受生物化疗的晚期黑色患者预后不良因素。STMN1突变为晚期黑色患者生物化疗的无进展生存的不良预后因子(P=0.002), MYC突变为总生存的不良预后因子(P=0.001)。结论对于不适合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黑色患者,生物化疗将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选择。而脑转移、肺转移、高乳酸脱氢酶水平、BRAF突变是一线接受生物化疗的晚期黑色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

  • 标签: 黑色素瘤/生物疗法 黑色素瘤/化学疗法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流行病学、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最新治疗和预后。方法结合我科收治的1例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伴全身多处转移临床资料,查阅并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ARMM分为无色素性和有色素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大多数发生于50岁以上女性,主要临床症状为肛门部肿块或疼痛、便血等,肿瘤距肛缘几乎均<7cm,易误诊为痔疮、直肠癌等常见疾病。免疫组化HMB45、Vimentin、S-100具有临床诊断意义,早期易发生血源性转移或淋巴道转移,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分期、有无远处转移、手术或治疗方式等因素影响患者的生存率,预后极差。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是一种罕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病因尚不明,误诊率可达80%以上。目前首选治疗为手术治疗,生物治疗和免疫治疗为术后首选辅助治疗,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

  • 标签: 肛管 直肠肿瘤 恶性黑色素瘤 免疫治疗 免疫组化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黑色患者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是发生淋巴转移后的重要治疗方法,然而并发症率居高不下。了解其淋巴结转移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范围改良方法。方法对33例黑色患者进行了腹股沟区淋巴结清扫,并以Daseler分区为基础对术后标本进行了分区;通过病理检测统计各区检出和转移的淋巴结数目。结果33例患者中共检出89个阳性淋巴结,其中下肢黑色中65%阳性淋巴结位于下区,其次是内上区(17%)和外上区(15%),位于深组的阳性淋巴结极少(3%);下腹壁或会阴黑色中位于下区、内上区和外上区的阳性淋巴结分别占40%、27%和33%。29例下肢黑色患者中9例发生了跨区转移;因前哨阳性而清扫的患者会发生至多1个区的跨区转移。结论对于需要进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的下肢黑色患者,大多数阳性淋巴结都位于下区;前哨阳性的患者跨区转移数目有限。这为以后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黑色素瘤 淋巴结转移 腹股沟清扫 Daseler分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肛管直肠恶性黑色(AMM)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其预后的影响,并建立更精准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89例AMM患者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采用向后逐步回归法挑选变量,建立Nomogram预后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结果89例AMM患者中65例(73.0%)为女性,78例(87.6%)年龄<70岁;最常见的肿瘤部位为直肠(48.3%,43例),其次为肛管(31.5%,28例)和直肠肛管(20.2%,18例)。38例(42.7%)患者直接接受了腹会阴切除术,37例(41.6%)接受了以干扰素为主的免疫治疗,11例(12.4%)同时接受了全身化学治疗和免疫治疗。3年疾病特异性生存(DSS)率为41.6%(37/89),5年DSS率为31.5%(28/89)。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和T2期均为AM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HR=11.29、4.83,95%CI 2.89~44.13、1.66~14.11,P均<0.01),而神经脉管侵犯、免疫治疗、系统化学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广泛性局部切除后补充腹会阴切除、直接行腹会阴切除和腹会阴切除联合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均为预后的保护因素(HR=0.09、0.23、0.10、0.13、0.26、0.02,95%CI 0.02~0.34、0.10~0.57、0.02~0.49、0.03~0.52、0.08~0.90、0.00~0.27,P均<0.05)。进一步利用年龄、性别、肿瘤部位、T分期、远处转移、药物治疗和手术方式建立Nomogram预后预测模型,该Nomogram模型内部验证显示其在预测1、3和5年DSS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准确性,一致性指数为0.749,较TNM系统一致性指数(0.607)高。结论AMM患者多<70岁,女性居多,肿瘤多位于直肠,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较多。年龄≥70岁和T2期是AM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神经脉管侵犯、以免疫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广泛性局部切除后补充腹会阴切除、直接行腹会阴切除和腹会阴切除联合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是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依据AMM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方式建立的Nomogram预后预测模型较传统的TNM系统有更高的准确性和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恶性黑色素瘤 预后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黑色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方法对5例女性生殖道黑色进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21~59岁,平均46.2岁。肿瘤发生于外阴2例,阴道壁2例,宫颈1例。3例表现为赘生物,2例为常规体检时偶然发现。组织学上1例为原位黑色,3例为浅表扩散性黑色,1例为结节性黑色5例HMB45、S-100蛋白和Melan A均为阳性,3例p53阳性,Ki-67阳性指数10%~50%。随访时间为36~72个月,2例死亡,2例复发,1例失访。结论女性生殖道黑色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提高对早期原位病变的识别,有助于防止漏诊及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晚期黑色患者化疗周期中睡眠状况及护理对策。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化疗的中晚期黑色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针对性护理,统计两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的PSQI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 研究组患者的Piper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中晚期 黑色素瘤 化疗 睡眠障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恶性黑色血清白介素-17(IL-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与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于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拟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90例皮肤恶性黑色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就诊本院的90例普通色素痣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IL-17、VEGF表达差异,分析皮肤恶性黑色及其周围正常组织MVD计数差异,分析皮肤恶性黑色血清IL-17、VEGF表达与MVD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IL-17、VEGF水平分别为(118.75±25.96)pg/ml、(470.37±37.95)pg/ml,高于对照组的(17.40±5.58)pg/ml、(168.21±30.6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皮肤恶性黑色组织中MVD计数为(36.72±6.45),高于正常组织的(2.88±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皮肤恶性黑色血清IL-17、VEGF表达与MVD计数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皮肤恶性黑色血清IL-17、VEGF呈高表达,其与MVD呈正相关,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白介素-17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黑色处理方法在不同程度黑色含量黑色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HE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质量,保证诊断的准确性。方法运用脱黑色法和异色染色法(AEC显色法和Giemsa双染法)对15例黑色组织(中少量黑色组织10例,多量黑色组织5例)进行黑色处理,然后进行HE和IHC染色,对比观察,筛选出最佳黑色处理方法。IHC抗体为鉴别诊断中常用的Melan A、HMB45。结果(1)HE:0.25%高锰酸钾氧化20 min脱黑色HE染色评分高,与0.1%、0.5%高锰酸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IHC:对照组:黑色未处理,呈棕黑色与DAB棕黄色难以区分。脱黑色法:高锰酸钾法、改良高锰酸钾法和H2O2法,黑色去除基本干净,但由于强氧化作用抗原丢失致染色减弱,部分存在脱片现象。异色染色法:Giemsa双染法将黑色染成墨绿色,与肿瘤细胞对比明显,便于区分。AEC显色法肿瘤细胞呈红色可与黑色区分,但染片不能长期保存。Melan A、HMB45在高锰酸钾法、改良高锰酸钾法、H2O2法、AEC显色法、Giemsa双染法和对照组评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后发现,Giemsa双染法、AEC显色法和改良高锰酸钾法评分高于高锰酸钾法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少量黑色组织中,Melan A、HMB45在Giemsa双染法中评分显著高于改良高锰酸钾法,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多量黑色组织中,改良高锰酸钾法评分高于Giemsa双染法,HMB45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iemsa双染法,染色清晰,对比明显,优于其他黑色处理方法。但在不同黑色含量组织中,Giemsa双染法适合于中少量黑色病例;而在多量黑色组织中,因黑色与肿瘤细胞互相叠加区域多,不易分辨,推荐改良高锰酸钾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盘黑色细胞(MCOD)的超声形态、超声造影特点,观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收治的MCOD患者35例(35只眼,35个病灶),分析病灶的超声检查形态、大小、内部回声、边界、伴随表现、病变内部血流灌注情况等。其中13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9例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形态:6个病灶(17.1%)超声表现为视盘前半球形强回声,29个病灶(82.9%)表现为视盘前局限隆起强回声;大小:病灶最大基底径(4.0±0.8)mm,高度(1.9±0.4)mm;内部回声:8个病灶(22.9%)内部回声均匀,27个病灶(77.1%)内部回声欠均匀;边界:35个病灶(100%)边界均清晰;伴随表现:15个病灶(42.9%)伴有不同程度的玻璃体混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19个病灶(54.3%)内可见与视网膜中央动脉、静脉相延续的血流信号,16个病灶(45.7%)内未见异常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检查:13个病灶中11个(84.6%)内可见造影剂微泡填充。结论超声检查可为临床诊断MCOD提供可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超声造影 视盘黑色素细胞瘤
  • 简介:摘要恶性黑色胃转移临床罕见,本文介绍1例以消化道不适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的患者,该患者既往有黑色病史,结合病理、内镜、临床等检查,最终确诊为恶性黑色胃转移。

  • 标签: 胃肠内窥镜 胃肿瘤 黑色素瘤 肿瘤转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阴道黑色(VM)侵袭性强,患者预后差,传统治疗策略包括手术及辅助放、化疗。虽然对该病研究多系单中心、小样本、回顾性研究,但是免疫与靶向药物的研发,仍然为基因突变呈阳性的VM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对过表达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CTLA)-4及程序性死亡受体(PD)-1的VM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有效改善其生存质量及预后。免疫联合放疗成为近年临床治疗VM患者的研究热点之一。VM患者靶向治疗包括KIT抑制剂、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丝裂原活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抑制剂及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等。迄今对双免联合、双靶联合,靶、免联合的探索性研究,尚未在VM治疗中开展。笔者拟对VM患者的免疫与靶向治疗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其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阴道黑色素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 免疫疗法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一、病情摘要患者女性,51岁,主因"阴道不规则流血4个月余"于2002年2月8日收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4/30d,经量不多,无痛经.末次月经2001年8月,继之出现阴道少量出血,淋漓不尽,持续4个月.无阴道排液、无性交后出血,大小便正常.1周前就诊于我院,妇科检查发现左阴道壁肿物,阴道镜下活检病理示:"低分化癌",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

  • 标签: 右髂 外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脉络膜黑色的诊断及与其他眼内肿块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经病理证实的脉络膜黑色患者和48例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其他眼内肿物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脉络膜黑色中,27例高度〈10mm的肿块为半圆形,4例蕈状病变高度均〉8mm,其中7例表现为较大的高度-基底比率。31例脉络膜黑色体边界均清楚整齐,内为中低回声。前缘回声增强后方衰减的"挖空现象"17例,"脉络膜凹陷"15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来自睫后短动脉的丰富动脉血流25例,单支少量血流6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脱离。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脉络膜黑色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黑色素瘤 脉络膜肿瘤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分析女性生殖道MM(恶性黑色)的病理特征以及鉴别诊断。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8年5月进行检查的女性生殖道MM(恶性黑色)患者32例,对32例患者展开分析。结果32例MM患者的病理学形态各有差异,免疫组化显示Vim、HMB45、Melan-A以及S-100均为阳性表达。结论生殖道MM应在确定诊断结果之后,应及时按照患者的病情、病理分期展开相应的手术切除和辅助治疗。

  • 标签: MM 恶性黑色素瘤 鉴别诊断 女性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肢端恶性黑色(MM)主要包括手足掌侧和甲下病变,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在不同类型MM中的应用,评价其在不同类型黑色中的结果及两组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2—2019年间收治的111例行SLNB的肢端恶性黑色患者,病理证实手足掌侧MM 84例(A组),甲下MM 27例(B组)。所有患者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并符合SLNB手术指证。术前采用99mTc-Dextran示踪动态扫描,术中γ射线探测仪精准定位,切取SLN送病理活检。原发灶行扩大切除术,根据术式和缺损进行重建。比较A、B组间SLN阳性率及影响因素。SLN病理阳性患者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定期随访局部原发灶,区域淋巴结和脑胸腹脏器。结果全组男57例,女54例,平均和中位年龄分别为(60.6±12.9)和60岁(6~89岁)。Ⅰ期31例,Ⅱ期54例,Ⅲ期26例。病史平均55.1个月(2~360个月)。Breslow平均深度A组为3.7 mm, B组为3.2 mm(P=0.157);溃疡A组为53例(63.1%), B组为16例(59.3%)(P=0.721); SLN阳性A组为23例(27.3%), B组为3例(11.1%)(P=0.082);切除SLN数A组平均2.6个,B组平均3.2个(P=0.101)。假阴性率为2.7%。5年总生存率为71.5%, SLN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SLN阴性患者(P<0.001)。A组Breslow浸润深度是SLN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7)。结论临床诊断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SLNB能够提供准确的分期,推荐常规开展。手足掌侧MM和甲下MM在生物学行为、SLN阳性率方面相近。Breslow浸润深度是肢端黑色SLN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肢端黑色素瘤 Breslow深度 前哨淋巴结活检 淋巴结清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