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迄今尚无有关希腊皮肤黑色素瘤(CM)发病率的报道。本文提供了1999--2002年间希腊南部克利特岛人群发生CM的流行病学资料,并试图与意大利人群的相应资料进行比较。方法:对1999--2002年间首次被诊断为原发性皮肤黑色素瘤的102例克利特本土患者进行调查,由2名有经验的皮肤科医师对全部患者进行完整的皮肤科检查。统计克利特岛总体人群的CM原始发病率及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以及岛内4个辖区各自的CM发病率。结果:希腊人群的CM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男性为4.6/10万人年,女性为4.7/10万人年。4个辖区的原始发病率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克利特岛CM患者和意大利CM患者在以下方面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性别,发病年龄,发病部位,CM组织学类型,毛发颜色,日光照射后皮肤反应,15岁前日光晒伤史,是否存在晒斑,普通痣的总体数量等。结论:克利特岛CM的发病率高于希腊全国的估计发病率,但与欧洲南部其他国家CM的发病率相当。
简介:目的:分析眼部黑色素瘤临床和病理学特点,以利于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我院2001-08/2011-08门诊及住院眼部黑色素瘤24例,复习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所有病例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部分病例常规诊断困难的加做S-100蛋白和HMB-4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24例均为单眼发病,男13例,女11例;左眼14例,右眼10例;3例眼睑恶性黑色素瘤,6例原发性结膜黑色素瘤;15例葡萄膜黑色素瘤。结论:黑色素瘤组织病理学变化多样,多数病例常规病理确诊,免疫组织化学对黑色素瘤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以我院收治的56例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肿瘤转移情况可将口腔粘膜恶性黑色素瘤分为四期,对I~II期患者采用手术治疗,III期患者采用手术以及颈淋巴结清扫疗法,IV期患者采用手术及化学疗法。观察口腔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疗效。结果56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26.8%,其中I期患者存活有5例,II期患者3例,III期患者5例,IV期患者2例。结论根据口腔粘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病情需要采用适当的手术﹑清扫相关区域淋巴结以及化疗等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5年生存率。
简介:患者男,69岁,因右眼视物模糊,视力骤降1周入院。左眼失明十余年。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右眼眼轴长20,8mm,晶状体回声正常,玻璃体内靠右侧后上壁可见一1.9cm×1.2cm×1.7cm稍强回声区向腔内突起,基底较宽,形态不规则,呈蘑菇形,边界清晰,内回声不均匀,近基底部可见不规则稍低回声区,玻璃体内另见弧形带状强回声,其一端与视乳头相连,球后未见明显异常回声;CDFI:肿块基底部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其中一支动脉血流频谱测值:Vmax0.15m/s,Vmin0.07m/s,RI为0.53;左眼眼轴长22.3mm,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探索黑色素瘤脑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其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9—2019年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收治的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和生存情况。脑转移的局部治疗包括手术、立体定向放疗和全脑放疗。全身治疗手段则分为化疗、靶向治疗(BRAF抑制剂)及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和生存时间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共计271例患者被纳入本项分析中,其中男占55.4%,全组患者中位年龄52岁(范围16~82岁)。有50.2%患者发现脑转移时乳酸脱氢酶水平高于正常,25.5%的患者颅外转移器官数≥3, 24.7%的患者并发肝转移。诊断时有50.2%的患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随访至2020年4月,脑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9.1个月(95%CI为7.7~10.5个月),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8.0%(95%CI为36.0%~44.0%)、11.0%(95%CI为9.0%~15.0%)。与脑转移生存期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脑转移、乳酸脱氢酶大于正常上限以及并发肝转移(均P<0.05)。结论黑色素瘤脑转移预后差,发现脑转移后中位总生存期短。有症状的脑转移、乳酸脱氢酶大于正常上限以及并发肝转移是黑色素瘤脑转移总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在诊断恶性黑色素瘤的特点及价值。方法取1o毫升注射器穿刺肿块吸取细胞,直接涂片,瑞氏一姬姆萨复合染色,光镜检查。结果25例经病理确诊的恶性黑色素中细胞学诊断21例,3例诊断为恶性肿瘤,未予分类,一例报告为软组织见异形细胞,建议活检。细胞学诊断准确率85%,恶性肿瘤诊断准确性95%。讨论FNAC对恶性黑色索瘤特别是有色素颗粒的肿块有较高的诊断意义。对没有色素颗粒的病例在分类上有一定困难,临床资料及复杂多样的细胞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但要依靠病理学及参考免疫组化确诊。FNAC方法简单,创伤性小,时间快,不失为一种首选的好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侧重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1例宫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对其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例患者,平均年龄46.9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流血或排液,妇检示宫颈菜花状或黑色结节状;组织学形态肿瘤细胞异型性大,细胞形态多样而结构复杂,表现为痣样细胞、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或混合细胞。免疫组织化学S-100、HMB45、Vimentin均呈阳性表达。结论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S-100、HMB45检测对于确诊恶性黑色素瘤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早期患者,手术应作为首选治疗手段,而辅助性化疗及免疫治疗有可能改善其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基因组合联合CDKN2A及MYC基因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在黑色素瘤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对2017至2019年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的56例黑色素瘤及36例良性黑色素细胞痣进行包括6p25(RREB1)、6q23(MYB)、11q13(CCND1)和CEP6基因位点的第一代组合FISH检测及9p21(CDKN2A)、8q24(MYC)基因FISH检测,根据Gerami学者所建立的阳性标准对FISH结果进行判读,分别统计不同基因组合FISH检测在黑色素瘤辅助诊断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并进一步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与FISH检测灵敏度的关系。结果56例黑色素瘤病例中有52例可准确判读FISH结果,第一代4色组合FISH检测阳性病例为36例(69.2%),其中最常见的基因异常为RREB1信号扩增(30/52,57.7%),其次分别为CCND1信号扩增(20/52,38.5%)、MYB信号<CEP6信号(18/52,34.6%)及RREB1信号>CEP6信号(17/52,32.7%);进一步联合9p21、8q24及CEP9组合探针检测结果显示CDKN2A纯合性缺失8例(8/52,15.4%),MYC扩增19例(19/52,36.5%)。36例良性黑色素细胞痣病例中共有34例FISH结果可准确判读,第一代4色组合及CDKN2A、MYC基因FISH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联合CDKN2A及MYC基因FISH检测可将在黑色素瘤诊断中的灵敏度从69.2%(36/52)提升至76.9%(40/52),特异度保持为100.0%。52例黑色素瘤病例组中统计分析显示,不同组织学类型之间FISH检测灵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肢端雀斑样型及结节型病例中组合FISH检测的阳性率高于浅表扩散型及恶性雀斑样型病例;且Breslow厚度>2.0 mm病例中FISH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Breslow厚度≤2.0 mm病例。结论多基因组合FISH检测在鉴别良恶性黑色素细胞病变中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在第一代4色组合FISH检测基础上联合CDKN2A及MYC基因FISH检测可在一定程度提高辅助诊断的灵敏度且保持高度特异度;在Breslow厚度>2.0 mm及肢端雀斑样、结节型黑色素瘤患者中FISH检测阳性率较高。但仍需更多研究进一步探索多基因组合FISH检测在诊断不明确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手术后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9年间辽宁省肿瘤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诊断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术后转移的52例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模型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对患者总生存的影响。结果随访时间为120个月,Log-rank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有无辅助治疗、转移瘤数目是影响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手术后转移预后的相关因素,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T分期(OR=2.351,P=0.038)、有无辅助治疗(OR=0.073,P=0.041)、转移瘤数目(OR=0.545,P=0.016)是影响外科手术后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T分期、有无辅助治疗、转移瘤数目是影响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因素。依据患者情况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及时调整治疗模式可能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时间。
简介:摘要卵巢成熟性畸胎瘤1%~3%会发生恶变,主要恶变为鳞状细胞癌,少见腺癌、肉瘤和类癌,恶变为黑色素瘤更为罕见,约占0.1%。现报道1例卵巢原发性黑色素瘤合并成熟性畸胎瘤,此肿瘤术前诊断困难,需要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且目前没有既定的治疗指南,预后差。现结合本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原发性黑色素瘤合并成熟性畸胎瘤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该类肿瘤的认识,避免误诊。
简介:目的比较酒精以及酒精与二硝基氯苯、卡介苗、雄黄的不同组合液对B16移植性黑色素瘤小鼠瘤内注射的疗效。方法由B16细胞接种产生的移植性黑色素瘤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5组,每组6只,每鼠分别以0.1mL的纯酒精(纯酒组),酒精与卡介苗混悬液(卡酒组,卡介苗15μg),酒精与二硝基氯苯(DNCB)溶液(D酒组,DNCB1mg),酒精与雄黄混悬液(雄酒组,雄黄1mg),以及磷酸钠(PBS)缓冲液(对照组)局部瘤内注射,每周注射2次。每10d观察各组肿瘤大小,并于d30杀鼠剥离肿瘤称重。结果D酒组6鼠中有1鼠,于第3次注射后20h死亡。接种30d后,纯酒组、卡酒组、D酒组、雄酒组及对照组的瘤重分别为(2.19±1.69)、(1.76±1.32)、(0.13±0.10)、(2.61±1.45)以及(3.97±1.01)g,D酒组与其它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很低剂量(1mg)的半抗原DNCB与纯酒精的溶液瘤内注射治疗移植性黑色素瘤小鼠,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对PBS及纯酒精的相对抑瘤率分别高达96.73%及94.06%,有临床应用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