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在临床上的病理学特征。方法 分析进2010年 7 月至 2020 年 8 月进入我院治疗的 15 例患有 AMM 患者在临床上的病理资料,对其临床以及病理组织学的相关特征和免疫表型以及 BRAF 基因突变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对于有关的文献完成梳理。结果 15 例 AMM 患者其年龄最小的45岁最大的年龄88 岁,其中男性患者于女性患者的人数比例为5:10 。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是便血和肛管直肠肿物以及肛门出现坠胀疼痛。在本文研究的15 例患者里只有2 例患者在临床上的诊断属于恶性黑色素瘤。镜下肿瘤细胞自身的形态十分多样,异型性相对明显并且核大其中的核仁明显,胞浆中能够看到黑色素颗粒。免疫组化结果可以看出肿瘤细胞当前的表达S-100和Vim- entin,HMB-45与Melan-A,不表达为CK和EMA以及LCA和Ki-67 表达在百分之10到百分之60的一种阳性不等,1 例出现了 BRAF的基因突变。结论 AMM 属于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并且预后并不是十分理想的一种恶性肿瘤,临床上的表现并不具备特异性,临床上产生的误诊率比较高,确认诊断时要求按照免疫组化去完成标记物的检查。在治疗上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手术,在手术完成之后需要进行放疗和化疗以及针对患者的免疫情况进行治疗等。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与人文关怀,并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本研究选择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收治的70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通过患者的病历资料和相关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生存质量和人文关怀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在生存质量方面表现出更好的结果。与对照组的患者相比,观察组的患者在身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显著改善。此外,观察组的患者在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方面也表现出更好的结果。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观察组可以显著提高其生存质量。人文关怀可以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提供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从而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与人文关怀,并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本研究选择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收治的70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通过患者的病历资料和相关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生存质量和人文关怀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在生存质量方面表现出更好的结果。与对照组的患者相比,观察组的患者在身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显著改善。此外,观察组的患者在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方面也表现出更好的结果。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观察组可以显著提高其生存质量。人文关怀可以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提供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从而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
简介:摘要: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肿瘤,其治疗首选手术,但术后疼痛对患者的复苏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本文是对黑色素瘤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与护理方法的综述性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和探讨各种方法,寻求降低疼痛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策略。本文首先分析了黑色素瘤术后疼痛的发生机制,然后概述了术后疼痛的病理学和临床特征,接着对比讨论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如冷热疗法、松弛疗法、电刺激等)在疼痛管理中的优缺点。此外,还特别关注了全程护理、术后康复以及心理辅导等综合性护理策略在提高患者舒适度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最后,认识到每个黑色素瘤患者的疼痛体验和反应都是独特的,需要个体化的护理策略,综合的评估和管理疼痛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于指导临床提供针对性、全面的术后疼痛管理和护理实践,提高黑色素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皮肤黑色素瘤中糖酵解相关基因进行分析并构建预后模型,对黑色素瘤患者进行精准分组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方法获取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皮肤黑色素瘤患者[470例,男290例,女180例,中位年龄58岁(15~90岁)]的mRNA表达谱和临床相关数据,并以基因型和基因表达量关联数据库(GTEx)中的正常皮肤组织样本(812例,男467例,女345例)作为对照。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富集出与皮肤黑色素瘤显著相关的糖酵解通路差异表达基因。通过Cox回归分析筛选与黑色素瘤预后显著相关的mRNA,并构建黑色素瘤患者预后风险评分(RS)模型。根据风险评分模型RS值的中位值,将符合生存分析条件的450例黑色素瘤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分析两组生存时间、生存率的差异,并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估RS值对黑色素瘤患者10年、20年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通过GSEA分析发现糖酵解相关的REACTOME_GLYCOLYSIS通路在黑色素瘤样本中显著富集,标准化富集评分(NES)为1.74,错误发现率(FDR)为0.016。通过对该通路117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71个,下调46个)的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9个与皮肤黑色素瘤预后密切相关的mRNA分子,包括4个保护性因子(STAT3、MLXIPL、IDUA和AURKA)和5个危险性因子(KIF20A、PGM1、GYS1、ALG1和HDAC4)。根据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的回归系数及各基因mRNA表达水平,建立预后风险评分模型:RS=0.31×KIF20A + 0.19×PGM1 - 0.27×STAT3 + 0.24×GYS1 - 0.25×MLXIPL - 0.19×IDUA + 0.33×ALG1 - 0.28×AURKA + 0.26×HDAC4。以RS值的中位值0.83作为cut-off值,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225例)和低风险组(225例),高风险组的总体生存时间为(6.72±0.55)年,明显少于低风险组的(13.60±1.03)年(P<0.001);且高风险组的10年、20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风险组(24.1% vs. 50.9%;0 vs. 25.2%;P值均<0.001);RS值对黑色素瘤患者的10年和20年生存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0、0.74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RS值是黑色素瘤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所构建的皮肤黑色素瘤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可以有效地对患者进行预后风险评价,为后续筛选与糖酵解相关的预后较差患者并进行针对性治疗的研究提供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ASSF5在皮肤黑色素瘤中的调控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GEPIA和HPA在线工具以及癌症基因组图谱和GSE53118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和预后分析;使用cBioPortal分析RASSF5的表达与基因突变和甲基化之间的相关性;使用limma R包筛选差异基因并进行GO分析、KEGG分析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同时对所有基因进行GSEA分析;最后使用ESTIMATE和CIBERSORTx在线工具评估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对于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 test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使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在皮肤黑色素瘤中,RASSF5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织,并且与其甲基化水平存在负相关。KEGG分析及GSEA分析显示RASSF5与免疫调节、KRAS、P53等多种信号通路相关。进一步分析显示,RASSF5的表达水平与多种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呈正相关。生存分析发现RASSF5的表达水平与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总生存率相关,同时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RASSF5是皮肤黑色素瘤的独立预测因子。最后,使用GSE53118数据集再次验证RASSF5与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总生存率相关,可以作为独立预测因子。结论RASSF5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调控皮肤黑色素瘤细胞的发生发展,是皮肤黑色素瘤潜在的生物学预后标志物及治疗靶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构建lncRNA-miRNA-mRNA的内源竞争RNA(ceRNA)网络,筛选与葡萄膜黑色素瘤(UM)生存预后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以生物信息学为手段,通过疾病预后相关分析,LncRNA亚细胞定位检索,从肿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筛选lncRNA表达数据集。通过mircode数据库和targetscan数据库找到lncRNAs对应的靶microRNA(miRNA),Venn分析筛选出共同的与UM预后相关的miRNA。在多个数据库中同时检索,筛选出共同的miRNA-mRNA。通过KEGG富集与lncRNA-miRNA-mRNA网络可视化,最终确定出与UM生存预后相关的候选lncRNA。结果:在对lncRNA的下游靶miRNA及功能基因的预测中,鉴定出了630对候选miRNA-mRNA。通过ceRNA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筛选出了9个可能发挥ceRNA功能的lncRNA。KEGG分析得到lncRNA的下游调控基因主要富集在参与肿瘤病理进程的信号通路中。SHNG6可能通过调控has-miR-214-5p、has-miR-214-3p、has-miR-let-7b-5p、has-miR-let-7c-3p等miRNAs,调节下游的功能基因BAX、IGF1R、KRAS、PIK3R1、PDGFD等。结论:lncRNAs通过ceRNAs机制,调控一系列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致癌基因的表达,影响UM的预后及治疗,SHNG6、LINC01278等lncRNAs可能在其发生发展、迁移及侵袭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简介:摘要黏膜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瘤中一种罕见且具有侵袭性的亚型,预后较差。在我国,黏膜黑色素瘤比例高达22.6%,是黑色素瘤诊断的主要亚型之一。随着下一代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黏膜黑色素瘤基因变异谱的了解逐渐深入。本文总结了黏膜黑色素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对黏膜黑色素瘤的主要驱动基因突变、结构变异及基因融合特征进行论述,有助于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宁波市2011—2018年黑色素瘤发病情况、变化趋势,为该地区黑色素瘤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8年宁波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发病资料、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诊断资料和宁波市统计局的相关资料,计算黑色素瘤的粗发病率、标化率、累积发病率和截缩率,并对其类型分布、地区分布及就诊医院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8年,宁波市共1 047例黑色素瘤发病病例(其中男543例,女504例),粗发病率为1.657/10万,中标率为1.642/10万,世标率为1.454/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为0.156%,35~64岁截缩率为1.681/10万。2011—2018年,宁波市黑色素瘤发病率上升显著,2018年世标率比2011年上升了519.81%,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2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P=0.003)。男女性黑色素瘤粗发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其中女性黑色素瘤更多发生在65~74岁组,而男性粗发病率最高为85岁以上组,不同性别粗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P=0.604)。宁波市各县市区的黑色素瘤发病率差异明显(χ2=124.38,P=0.003),市区发病率明显高于辖属县市。黑色素瘤大部分发生于患者皮肤和黏膜,分别有657例(62.75%)和172例(16.43%)。659例(62.94%)黑色素瘤患者就诊于市级医院,社区卫生院的就诊率由2011年的0提升至2018年的15.18%。结论宁波市黑色素瘤发病率逐渐上升,其中市区比辖属县市高发。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基层医院诊治黑色素瘤的比例明显提高,从另一方说明该地区黑色素瘤发病率上升与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提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