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恶性黑色的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9例恶性黑色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给予病理切片并诊断,进而观察其病理特征。结果本组患者肿块体积在3.1cm×2.0cm×0.8cm~1.0cm×0.6cm×0.3cm之间,肿物颜色呈褐、黑、暗红及黑褐等多种颜色;肿物呈结节状、菜花状、息肉状、乳头状等各种形态;52例镜下显示为上皮样细胞,32例为梭形肿瘤细胞,5例为混合细胞形;HE染色下,72例肿瘤细胞胞浆内有明显黑色颗粒;全部患者免疫组化HMB45与S-100均呈阳性。结论结合肿瘤肉眼特征、光镜所示、免疫组化及黑色颗粒检查,即可早期诊断恶性黑色,这对早期给予治疗干预,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黑色是由于皮肤或黏膜内的黑色发生恶性病变引起的恶性肿

  • 标签: 黑色素瘤 复发 中药 肝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黑色中BRAF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黑色病例中不同检测方法及样本类型对于BRAF突变检测的影响,并统计BRAF V600E突变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162例病例共计190件样本,BRAF突变分子检测阳性样本62件,其中59件为V600E突变,阴性样本128件。BRAF V600E抗体免疫组织化学相较于分子检测BRAF V600E突变的灵敏度为96.6%(57/59),特异度为97.7%(128/131)。28例配对原发灶与复发/转移灶之间BRAF突变情况均符合(100%)。总体BRAF突变频率为30.9%,以V600E突变为主(94.0%)。统计分析显示较年轻(≤60岁)、躯干发病部位、浅表扩散型组织学类型及上皮样细胞形态为主的病例中BRAF V600E突变频率相对较高。结论BRAF V600E抗体免疫组织化学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可与分子检测有互补作用。同一患者原发灶及复发/转移灶之间BRAF突变符合率高。我国黑色患者BRAF突变频率较低,但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征。

  • 标签:
  • 简介:1例49岁男性患者,右足恶性黑色手术切除后出现胸闷、胸痛,诊断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给予凝、抗感染及对症治疗。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全程药学监护,包括结合指南和专家共识评估病情分级、协助制定凝方案、根据监测指标调整抗凝剂量、监护不良反应、进行心理干预、指导患者学会自我管理。患者INR达到目标值,病情平稳后出院。

  • 标签: 癌症相关栓塞 肺栓塞 抗凝治疗 药学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手术患者术后随访未见复发,1例拒绝手术患者死亡。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并保留合理安全切缘可提高本病患者生存率。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鼻腔鼻窦 诊断 治疗
  • 简介:患者,女性,14岁,因视物模糊7d、头痛3d于2004年10月8日入院.查体:神志清,全身皮肤黏膜无黑色的斑痣.右眼视力50cm数指,左眼视力0.1,双眼底视神经萎缩,余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及MRI:幕上下脑室系统轻度扩大.诊断为交通性脑积水,于2004年10月10日在全麻下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病人头痛减轻,但视力无明显好转,于2004年10月21日出院.因病人突然出现癫痫发作、发热再次入院.查体:双眼视力如前,颈抵抗感,Brudzinskisign及Kernigsign均为阳性.行头颅CT检查发现左额顶叶区片状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局部脑回密度略高(图1).头颅MRI示:左顶叶不规则的长T1长T2信号灶,大小约3.0cm×2.5cm,增强扫描呈均一强化,占位效应不明显(图2,3).

  • 标签: 黑色素瘤 视力受损 左顶叶 2004年 视神经萎缩 视物模糊
  • 简介:摘要目的对皮肤恶性黑色的临床的病例进行研究调查。方法通过对2013年1月到2015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0例皮肤恶性黑色患者的皮肤标本进行临床研究,对其症状进行回顾。结果恶性黑色细胞形态多样,分为上皮样细胞、棱形细胞、小痣样细胞、透明细胞及巨细胞等,排列也多样化,呈巢状、梁状、腺泡状、束状、编织状漩涡状或弥漫分布。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细胞S-100蛋白、HMB45、Vimentin等阳性率分别为84%、72%、80%等。结论恶性黑色的结构以及形态多样,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 标签: 黑色素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皮肤恶性黑色是起源于皮肤基底层黑色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断,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以及免疫疗法等全身治疗,手术仍是目前治疗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该文主要对皮肤恶性黑色的分期、外科治疗及辅助治疗等内容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黑色素瘤 外科学 前哨淋巴结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 简介:摘要葡萄膜黑色(UM)是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及视功能的成人最常见的眼内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中国抗癌协会眼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经过反复讨论,针对UM诊疗规范化提出共识性意见,以供眼科及相关专科临床医师在工作实践中参考,以提高UM的临床诊疗水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886-897)

  • 标签: 葡萄膜肿瘤 黑色素瘤 诊疗准则(主题) 多数赞同
  • 简介:摘要颅内黑色较为罕见。本文回顾性分析9例颅内黑色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行手术切除肿瘤,其中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1例仅行活组织检查术。术后病理学证实6例为转移性颅内黑色,3例为原发性颅内黑色。无因手术死亡和发生严重并发症者。术后获随访7例,6例术后3~18个月死亡,1例原发性颅内黑色细胞患者术后36个月死亡,平均生存期为6.8个月。

  • 标签:
  • 简介:摘要皮肤恶性黑色(CMM)是一种早期即可发生淋巴转移、预后严重不良的侵袭性恶性皮肤系统肿瘤。该肿瘤的淋巴转移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细胞运动迁移能力增强、淋巴管增生以及淋巴结转移前微环境形成等多个方面。作者总结了近年来CMM淋巴转移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新发现的淋巴转移相关的预测因子和风险评估指标,以期为CMM淋巴转移的早期发现、临床靶向和免疫治疗以及转移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黑色素瘤 内皮细胞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黑色是一类起源于黑色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发生于皮肤、黏膜及眼葡萄膜等部位。准确、规范的病理诊断对黑色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至关重要。本指南以中国黑色规范化病理诊断专家共识(2017版)为基础,结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色诊疗指南(2020版)》对病理诊断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外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我国国情,对黑色病理诊断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较全面地阐述,并给出指导性建议,旨在提高我国黑色的病理诊断水平和规范性,更准确地评估黑色患者的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胰腺转移性肿瘤较少见,黑色转移至胰腺尤为罕见。组织病理学检查为其金标准,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现结合文献,报道入院收治的1例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诊断为黑色胰腺转移的患者情况。

  • 标签: 黑色素瘤 活组织检查,细针 院内诊疗 胰腺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粘膜恶性黑色临床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8月至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54例口腔粘膜恶性黑色作为研究对象。将54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单用手术治疗组,一组为手术联合免疫疗法治疗组。两组患者都进行手术切除治疗,而手术联合免疫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还给予大剂量的卡介苗等免疫制剂进行联合治疗。根据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判断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及2年内存活率和3年内存活率。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口腔粘膜恶性黑色均得以消除,淋巴转移都有所控制,患者存活率也大大的提高,但手术联合免疫疗法组以92.59%的治愈率明显胜于单用手术治疗组59.26%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064,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年内存活率及3年内存活率,可得出手术联合免疫疗法组均明显高于单用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9091,6.1346,P均<0.05)。结论手术联合免疫疗法更适合于口腔粘膜恶性黑色,其疗效比单用手术治疗效果好。

  • 标签: 口腔粘膜 恶性黑色素瘤 临床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颅内黑色较为罕见。本文回顾性分析9例颅内黑色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行手术切除肿瘤,其中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1例仅行活组织检查术。术后病理学证实6例为转移性颅内黑色,3例为原发性颅内黑色。无因手术死亡和发生严重并发症者。术后获随访7例,6例术后3~18个月死亡,1例原发性颅内黑色细胞患者术后36个月死亡,平均生存期为6.8个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膜型恶性黑色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例黏膜型恶性黑色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黏膜型恶性黑色患者,1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分别为52岁及85岁。细胞形态呈卵圆形、大间变性上皮样、梭形等,色素多少不等或无,核仁大而清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2例肿瘤细胞LCA、CK、CgA、Syn、CD56皆阴性表达,Vimentin、S-100均呈阳性表达,1例肿瘤细胞MelanA少数阳性,HMB45阴性,ki-67增殖指数达80%,另1例肿瘤细胞HMB45阳性。结论黏膜型恶性黑色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恶性黑色,生物学行为更具侵袭性,病理确诊需要结合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各项免疫组织化学指标。

  • 标签: 黏膜型恶性黑色素瘤 临床病理 2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对3例鼻腔恶性黑色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分析3例鼻腔黑色的临床病理资料,标本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化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组织形态特点是形状不规则的上皮样细胞、短梭形细胞弥漫分布,细胞异型性明显。免疫组织化学以HMB43、S-100阳性为特点。结论发生于鼻腔的恶性黑色较为少见,病理诊断应结合临床、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的最重要依据。

  • 标签: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鉴别诊断
  • 简介:口腔恶性黑色临床少见,仅占恶性黑色的0.5%左右,好发于口腔上腭黏膜,极少数发生于牙龈。我院2012年3月收治1例上牙龈多发恶性黑色,现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如下。

  • 标签: 牙龈 恶性黑色素瘤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络膜黑色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起源及相关治疗。方法分析6例脉络膜黑色临床资料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脉络膜黑色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视野缺损,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病理以梭型细胞型为主。结论当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时,相关的影像学知识和临床资料将有助于脉络膜黑色的诊断和治疗。

  • 标签: 脉络膜黑色素瘤 误诊 病理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