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诸暨市人民医院儿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90例为毛细支气管炎组,同期9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MIP-1α和MCP-1水平。结果毛细支气管炎组血清MIP-1α[(22.37±2.64)ng/L]和MCP-1[(641.73±112.09)n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46±1.98)ng/L、(534.76±94.16)ng/L](t=54.362、6.932,均P<0.05)。急性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MIP-1α[(27.86±2.43)ng/L]和MCP-1[(697.16±117.64)ng/L]水平均高于恢复期[(14.26±2.27)ng/L、(548.19±114.06)ng/L](t=26.200、5.835,均P<0.05)。中重度急性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MIP-1α[(31.06±2.17)ng/L]和MCP-1水平均高于轻度(t=12.924、2.793,均P<0.05)。急性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MIP-1α与MCP-1水平呈正相关(r=0.621,P<0.001)。结论小儿毛细支气管炎血清MIP-1α和MCP-1水平升高,两者共同参与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过程,与毛细支气管炎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 标签: 儿童 毛细支气管炎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炎症 趋化因子 感染
  • 简介:摘要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全球女性恶性肿瘤之首。目前新的靶向药物在乳腺癌治疗中取得较大进展。作为抗肿瘤靶点之一的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对乳腺癌的治疗表现出很好的临床活性,但耐药性问题限制药物疗效。我们就目前影响CDK4/6抑制剂疗效及耐药的分子机制进展作一综述,探究克服其耐药性产生的办法,为后续的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 标签: 乳腺癌 耐药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腺癌组织中果蝇激酶(DEK)、程序性死亡受体1(PD-L1)、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胃腺癌患者112例纳入研究。分别采集胃腺癌组织以及癌旁正常组织,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胃组织中的DEK、PD-L1、Her-2及MMP-9表达。并分析上述各项蛋白表达和胃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此外,将胃腺癌患者按照5年生存状况的差异分作死亡组32例和存活组80例,比较两组DEK、PD-L1、Her-2及MMP-9表达情况。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EK、PD-L1、Her-2及MMP-9诊断胃腺癌的效能。组间比较采用t或χ2检验。结果胃腺癌组织中DEK、PD-L1、Her-2及MMP-9的阳性率分别为73.32%、59.82%、16.07%、73.21%,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37.50%、26.79%、0.00%、39.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195,P<0.05)。胃腺癌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DEK、PD-L1、Her-2及MMP-9阳性率均高于分化程度为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61,P<0.05)。胃腺癌死亡患者DEK、PD-L1、Her-2及MMP-9阳性率分别为87.50%、81.25%、46.88%、93.75%,均明显高于存活患者的66.25%、51.25%、3.75%、6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634,P<0.05)。经ROC曲线分析可得,DEK、PD-L1、Her-2及MMP-9联合检测诊断胃腺癌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上述各项指标单独诊断。结论胃腺癌组织中DEK、PD-L1、Her-2及MMP-9均存在异常高表达,且和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 标签: 胃腺癌 果蝇激酶 程序性死亡受体1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基质金属蛋白酶-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通道蛋白(AQP)及骨桥蛋白(OPN)在氟中毒大鼠肾脏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成组设计,将48只SD大鼠按照体质量(80 ~ 1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低氟组(10 mg/kg)、高氟组(20 mg/kg),各16只(雌雄各半),采用腹腔注射氟化钠的方式使大鼠染氟,在大鼠染氟12周后,采用股动脉放血法处死大鼠,取肾组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氟中毒大鼠血清TGF-β1、AQP及OPN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氟中毒大鼠肾脏组织中TGF-β1、AQP及OPN的表达变化。结果高氟组大鼠血清TGF-β1、AQP及OPN含量[(26.42 ± 6.09)、(378.60 ± 36.84)μg/L,(603.45 ± 64.32)pg/ml]均高于对照组[(2.41 ± 0.42)、(157.41 ± 15.26)μg/L,(182.45 ± 30.63)pg/ml]和低氟组[(13.15 ± 3.26)、(245.65 ± 23.21)μg/L,(359.47 ± 55.26)pg/ml,P均< 0.05],且低氟组血清TGF-β1、AQP及OPN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 0.05)。高氟组大鼠肾脏组织TGF-β1、AQP及OPN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和低氟组(P均< 0.05),且低氟组TGF-β1、AQP及OPN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均< 0.05)。高氟组大鼠肾脏组织TGF-β1、AQP及OPN阳性表达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和低氟组(P均< 0.05),且低氟组TGF-β1、AQP及OPN阳性表达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 0.05)。结论TGF-β1、AQP及OPN在氟中毒大鼠肾脏组织中呈高表达,可作为判断氟中毒对肾脏集合系统损伤的检测指标。

  • 标签: 肾脏损伤 转化生长因子β1 水通道蛋白 骨桥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例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1(Caspr 1)抗体阳性的结旁疾病患者,介绍其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患者,筛选出1例抗Caspr 1抗体阳性的急性起病的CIDP患者并收集其临床资料,检测患者血清及脑脊液样本中抗结/结旁抗体及抗体亚型,并进行神经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本例患者除对称性肢体无力伴感觉障碍之外,尚有震颤、共济失调、神经病理性疼痛以及脑脊液蛋白显著升高。臂丛及腰骶丛神经根磁共振成像检查可见神经根明显增粗。急性发作期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及激素应答良好,慢性波动期应用利妥昔单抗症状明显改善。脑脊液及血清中均检测到抗Caspr 1抗体,以IgG4亚型为主。腓肠神经活组织光镜主要病理改变为节段性脱髓鞘及髓鞘溶解腔形成。电镜下可见髓鞘板层离散及轴索变性。结论震颤、共济失调、神经病理性疼痛、显著升高的脑脊液蛋白和增粗的神经根对于抗Caspr 1抗体阳性的结旁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对于拟诊吉兰-巴雷综合征/CIDP且具有以上表型的患者应进行结/结旁抗体及抗体亚型检测,以优化治疗方案。

  • 标签: 多发性神经根性神经病,慢性感染性脱髓鞘性 郎飞结 抗体 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1
  • 简介:摘要非酮性高甘氨酸血症(NKH)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存在诊断率低的情况。文中报道1例AMT基因突变所致NKH病例,该患儿以疑似新生儿败血症起病,之后病情迅速恶化,出现呼吸暂停、呃逆、昏迷、惊厥等。查血糖、酮体、血气分析电解质、血氨等均大致正常。血、尿筛查结果提示甘氨酸水平稍高,脑脊液与血清甘氨酸浓度比增高。脑电图提示暴发抑制。高通量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检出存在AMT基因的母源外显子3 c.664C>T(p.Arg222Cys)致病变异,父源外显子3 c.793C>T(p.Arg265Cys)疑似致病变异,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复合杂合致病。现将该患儿的临床诊疗经过、基因突变特点进行总结。

  • 标签: 高甘氨酸血症,非酮性 AMT基因 基因突变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市≥40岁社区居民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患病情况及其与脑卒中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3月—2015年7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深圳市3个社区筛查点16 792例脑卒中筛查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Lasso方法对影响脑卒中发生的相关变量进行选择,利用交叉验证选取模型中最优调和参数λ,再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Hcy与脑卒中患病的关联性,并根据年龄、性别、吸烟状况、体育锻炼情况、高血压史、卒中家族史等因素进行分层分析及相乘交互作用检验。结果在16 792例筛查者中,合计有2 992例高Hcy患者和984例脑卒中患者,两者患病率分别为17.82%和5.86%。交叉验证选择的最优λ为0.009,经Lasso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变量有7个。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高Hcy与脑卒中患病显著相关(OR=1.395,95%CI:1.196~1.627,P<0.001),随着Hcy水平升高,脑卒中患病风险呈增高趋势。相乘交互作用结果显示:Hcy与年龄、高血压史等因素在影响脑卒中患病上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均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在年龄<55岁、具有高血压史的人群中,高Hcy与脑卒中的患病风险更高。结论深圳市≥40岁社区居民高Hcy的患病率相对较低,高Hcy与脑卒中患病密切相关,且年龄和高血压史等因素能影响高Hcy与脑卒中的患病风险。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卒中 患病率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抗CCP抗体滴度与RA疾病活动度、达标和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RA随访队列中的患者,入组患者需在我院首次就诊时抗CCP抗体阳性,且间隔至少1年随访过程中有至少1次抗CCP抗体复查结果。根据随访过程中抗CCP抗体滴度自基线下降是否超过10%,将患者分为下降组和未下降组,采用单因素比较、Spearman及Kendall相关性分析对抗CCP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度、是否缓解及复发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4例患者,女性105例(84.7%),中位年龄51.5(38.3,58.0)岁,中位病程24(5,8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14,57.8)个月,其中抗CCP抗体滴度下降组65例,未下降组59例。基线抗CCP抗体滴度与基线疾病活动度指标,包括压痛关节数(TJC)、肿胀关节数、ESR、CRP、患者对疾病的总体评价(PGA)、医生对疾病的总体评价(EGA)、基于28关节计数和CRP/ESR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CRP/DAS28-ESR)、简化的疾病活动度指标(SDAI)、临床疾病活动度指标(CDAI)之间未见相关性(r值均<0.3,P均>0.05);随访过程中抗CCP滴度的变化与疾病活动度的变化无相关性(但r值均<0.3,P均<0.05)。至随访终点时,DAS28-CRP、DAS28-ESR、TJC及CRP变化值在抗CCP滴度下降组显著高于未下降组(P均<0.05);抗CCP抗体滴度下降组和未下降组患者达到临床缓解/低疾病活动度的比例分别为78%(51/65)和68%(40/59),随访中抗CCP抗体滴度是否下降与随后能否达标无相关性(r=0.121,P=0.181),也与疾病复发无相关性(r=-0.112,P=0.216)。基线抗CCP抗体水平与随访终点时患者临床上是否达标以及是否出现疾病复发之间也不存在相关性(r绝对值均<0.3,P值分别为0.465及0.108)。结论基线抗CCP抗体水平以及随访过程中滴度的变化均与基线疾病活动度、治疗后是否达到治疗目标以及是否复发之间无相关性,其在评估疾病活动度、预测治疗反应以及复发方面的价值有待进一步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证实。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疾病活动度 达标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我院H型高血压病人采取叶酸、厄贝沙坦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血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指标的影响。方法:抽调我院H型高血压病人开展分析,以2021年3月以内、2019年3月以后就诊的资料作为样本,予以随机分组,实验组63例通过厄贝沙坦、叶酸干预,对照组样本给予传统干预,概述具体的研究数据。结果:入组前,病人的血压指标、同型半胱氨酸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效果更优的是实验组,舒张压、收缩压指标较稳定的是实验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对我院H型高血压病人采取叶酸、厄贝沙坦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稳定了病人的血压指标,降低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促进病人的生活质量上升。

  • 标签: 厄贝沙坦 H型高血压 叶酸 临床效果 血压指标 同型半胱氨酸
  • 简介:【摘要】 目的 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损害程度与高同型半胱氨酸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小血管病患者8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对象,选取日期2018年11月-2019年11月,依据患者认知功能情况分为2组,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s-CRP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s-CRP水平的对比上存在差异,实验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hs-CRP水平同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损害程度存在相关性,临床应加强对患者的早期检测,以起到预防认知功能损害的作用。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认知损害程度 同型半胱氨酸 hs-CRP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缺陷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多次入住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1例确诊IRAK4缺陷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并分别以“IRAK4基因变异”“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缺陷症”“IRAK4 gene variation”“IRAK4 deficiency”为检索词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PubMed数据库查询建库至2021年1月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结果患儿 男,6岁,易反复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予抗菌药物治疗后好转,临床表现有严重的肺炎链球菌脑膜脑炎、多发性硬化、侵袭性椎间盘炎、炎性骨质破坏。家系全外显子测序显示其IRAK4基因存在1个纯合移码变异:NM_016123. 3:c.540del(p.Phe180Leufs*26),父母均为杂合子。10篇英文文献共详细报道23例,加上本例,合计24例患儿,其中男13例、女11例,起病年龄8日龄至7岁,主要表现为复发性侵袭性细菌感染23例,肺炎链球菌脑膜炎11例,肺炎链球菌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9例,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沙门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脓肿、复发性病毒感染各1例。有2例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1例为自身免疫性脑炎,1例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24例患儿中10例死亡,其中9例在婴儿期死亡。存活患儿中多确诊早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和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但易感性逐年降低,14岁可接近正常儿童。24例患儿中IRAK4基因纯合变异21例,复合杂合变异3例。共有15种变异,移码变异9种、无义变异4种、错义变异2种。有一个备选变异热点:c.877 C>T,有3例。结论IRAK4缺陷症主要表现为复发侵袭性细菌感染,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或败血症多见,少数伴自身免疫性疾病。婴儿期病死率高,早期确诊并治疗可避免重症或病死。

  • 标签: 免疫缺陷综合征 IRAK4基因 脑膜炎,肺炎链球菌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抗体治疗引起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fulminant type 1 diabetes,FT1D)罕见,但一旦发生会危及生命。本文报告1例肺鳞癌患者使用PD-1抗体治疗后出现FT1D伴酮症酸中毒,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 标签: PD-1抗体 糖尿病,1型 暴发性
  • 简介:摘要脓毒症3.0的定义为宿主对感染的失控反应而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预后较差,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目前人们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足,导致对脓毒症的治疗缺乏特异性。而T细胞免疫球蛋白蛋白分子(Tim)家族中的Tim-1在脓毒症炎症反应、免疫耐受和细胞凋亡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中起关键作用,并且是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及疗效评估中特异性相对较高的生物指标,为脓毒症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靶点,也为脓毒症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向。现就Tim-1的发现和Tim-1的结构、分布与其免疫效应,Tim-1在脓毒症免疫抑制期、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中的可能作用,以及未来Tim-1在脓毒症中作用的研究空间进行综述,以期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脓毒症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1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4 调节性T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罗红霉素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COPD-PIF)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五医院治疗的94例COPD-PI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罗红霉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NAC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肺功能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62%(44/47),高于对照组的78.72%(37/47),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分别为(77.78±6.67)、(67.78±4.45)、(56.78±3.74)%,高于对照组的(68.86±6.63)、(62.10±5.06)、(52.22±4.03)%,P<0.05;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分别为(21.22±1.42)ng/L、(0.30±0.07)ng/ml、(18.89±1.08)ng/L,低于对照组的(30.30±1.65)ng/L、(0.41±0.08)ng/ml、(25.50±1.12)ng/L,P<0.05。结论COPD-PIF患者联合应用罗红霉素+NAC治疗可更加显著的改善肺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间质纤维化 N-乙酰半胱氨酸 罗红霉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作为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与疑似心肌炎鉴别诊断中生物标志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至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POTS患儿及同年龄段疑似心肌炎患儿,比较Hcy水平并分析血浆Hcy水平对于二者的鉴别诊断价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浆Hcy水平在POTS与疑似心肌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POTS组患儿24例,同年龄段疑似心肌炎患儿21例,POTS组患儿血浆Hcy水平[(14.25±8.09) μmol/L]高于疑似心肌炎组[(8.99±3.19) μmol/L],也高于北京儿童平均水平[(8.82±5.58) 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当临界值设为9.36 μmol/L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76,在POTS和疑似的心肌炎的鉴别中预测为POT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和68%。结论血浆Hcy水平可作为生物标志物辅助儿童POTS与疑似心肌炎的鉴别诊断。

  • 标签: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同型半胱氨酸 疑似心肌炎 诊断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根据是否伴发微血管病变分为病变组(n=40)和非病变组(n=50),另抽取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90例为对照组,测量并对比3组的VEGF、Hcy等血清因子水平,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变组与非病变组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VEGF、Hcy、血肌酐(Scr)及血清抑胱素(Cys C)水平均有明显提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非病变组对比,病变组的上述各项指标水平也均相对更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y(OR=3.284,95%CI:2.472~5.372)、VEGF(OR=1.392,95%CI:0.859~4.612)、Scr(OR=2.473,95%CI:1.033~6.458)、Cys C(OR=4.093,95%CI:2.194~5.674)均是导致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VEGF及Hcy均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微血管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需加以重视并应用到疾病诊疗中。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同型半胱氨酸 2型糖尿病 微血管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BNP)、D二聚体(DD)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在急性肺栓塞(APE)临床诊断和危险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本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89例APE患者和同时期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APE患者根据患者急性肺栓塞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高危险组(36例)、中危险组(31例)、低危险组(22例),检测并分析各组BNP、DD和Hcy的检测结果。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危险等级APE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BNP、DD和Hcy水平不完全相同(均P<0.001),高危险组、中危险组和低危险组BNP和Hcy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高危险组和中危险组DD水平高于低危险组和健康对照组(均P<0.05)。经ROC曲线分析,BNP、DD和Hcy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2、0.583和0.644,当BNP、DD和Hcy分别取153.62 μg/L、1.13 μg/L和15.24 μmol/L时具有最大诊断效能,BNP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8.7%和82.4%,DD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5.2%和79.3%,Hcy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3.6%和90.8%。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BNP、DD和Hcy水平与APE患者危险分级呈正相关(r=0.736、0.715、0.6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NP、DD和Hcy水平检测在APE临床诊断和危险分级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临床上建议对于APE疑似患者同时进行该3项检测,以获取最佳的诊断准确性。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B型钠尿肽 D二聚体 同型半胱氨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口服叶酸、维生素B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改善左心室肥厚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70例血液透析患者,实验组(34例)口服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对照组(36例)不服用上述药物,基线及一年后对比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左心室质量指数。结果:Hcy:实验组18.43±7.35μmol/L,较对照组:27.47±18.3μmol/L明显下降(P=0.009)。LVMI:实验组120.45±36.20g/m2,较对照组:150.43±44.67g/m2明显下降(P=0.003)。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口服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可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并降低左心室肥厚程度。

  • 标签: 叶酸 维生素B 血液透析 同型半胱氨酸 左心室肥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三组:a组(稳定斑块)、b组(不稳定斑块)、c组(无斑块);同时检测血浆Hcy浓度,并对血浆Hcy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在120例患者中,a组例(占比35%),b组例(占比32.5%),c组例(占比32.5%);a组和b组的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5),b组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a组(P<0.05);采用SPSS Pearson相关性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血浆Hcy浓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之间密切相关,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时检测血浆Hcy浓度,为评估患者预后以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指导。

  • 标签: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