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自行编制脑卒中后失语患者抑郁量表(Post-strokeAphasicDepressionScalePADS)进行常模的初步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12月承德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新发卒中且存在失语的住院患者45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根据标准化汉语失语检查法(AphasiaBatteryofChinese,ABC)中听理解是否题得分<50分或≥50分将其为听理解障碍组和非听理解障碍组.所有患者均进行PADS评测,对非听理解障碍组,同时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分版(The17-itemHamiltonDepressionRatingScale,HAMD-17)评测.结果比较HAMD-17抑郁分级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G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简称ROC曲线)方法,当PADS总分以16、23分、27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抑郁界值时,其评价卒中后失语患者抑郁情绪具有最高的的敏感性、特异性,且AUC值较大.结论PADS对抑郁评价的界值为16分,当PADS总分为16、23、27分时,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AUC最大,可作为PADS轻度、中度及重度抑郁的分级标准.关键词脑卒中后失语患者抑郁量表;常模;ROC曲线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71-02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类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相关影响因素以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脑卒中并发类帕金森综合征患者4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3例患者中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临床的治疗过程中以缓慢进展—少动—强直为主;患者的病变性质主要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病变部位以基底结区、脑室周围为主,且患者多伴有额叶脑萎缩以及白质疏松症状,病灶多位于两侧。较多患者经过抗凝以及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方法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结论脑卒中并发类帕金森综合症患者的诊断要结合患者自身的病史以及临床表现情况,并要结合患者的影像学改变进行综合性分析,改善微循环以及抗凝治疗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养血清脑颗粒在治疗卒中后抑郁( PSD )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 2015 年 5 月—— 2017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 50 例卒中后抑郁( PSD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入院时间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 25 例执行采用百忧解 20mg/ 次,治疗 4 周;分析组 25 例给与养血清脑颗粒 1 袋 / 次,治疗 4 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两组治疗前焦虑自评量表( SD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治疗后均获得改善,且分析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分析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临床在治疗卒中后抑郁中,养血清脑颗粒的使用有助于缓解患者抑郁情绪,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7年10月~2019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缺血性卒中后尿潴留病例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基础治疗与醒脑开窍针法主穴、辅穴治疗,再行加刺曲骨、中极、气海等,对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尿潴留的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痊愈、好转、无效分别为45例、13例、2例,其占比分别为75.00%、21.67%、3.33%,痊愈率为75.00%,总有效率为96.67%。结论采取针刺治疗,可以对卒中后尿潴留患者泌尿系统感染予以有效控制,将痛苦感降至最低,而且临床疗效显著,可以保证高度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患者接受程度比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缺血性卒中的后遗症是影响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明确。研究表明,炎症机制导致的缺血后梗死进行性加重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主要原因之一。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是一种警报蛋白,参与脑卒中后炎症机制及免疫反应过程。是预测脑卒中预后的指标之一。
简介:【摘要】: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继发于脑卒中后的情感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抑郁心境,它的发生与脑卒中事件密切相关,由于发病隐秘,加之部分脑卒中患者存在构音障碍或失语,有效沟通困难,这就使得抑郁症状通常不易被察觉,因此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无疑可以改善这类患者的预后,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在治疗上,西医多选用抗抑郁药物,疗效并不理想,且存在消化系统和锥体外系等方面的副作用。中医药在治疗PSD方面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历代医家亦不乏研究,但仍存在观点不一、用药庞杂、疗效有偏颇等问题。气血理论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核心地位,本研究创新性地从气血理论角度探讨卒中后抑郁的病机和治疗,旨在能为卒中后抑郁提供临床诊治新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ischemiastroke,AIS)患者非重症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pneumonia,SAP)的危险因素 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 153例AIS患者分为SAP组(n=70)和非SAP组(n=83)。其中重症SAP患者约4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别比较全部SAP患者及去除重症SAP患者后普通SAP患者与非SAP患者在吞咽困难、房颤、入院时NIHSS评分、常规生化指标、同型半胱氨酸、免疫抑制指标、血红蛋白、红细胞、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有差异的指标进行分析,探讨SAP的危险因素。结果 2次单因素分析后显示存在吞咽障碍、房颤、NIHSS评分、肌红蛋白、肌钙蛋白I、B型钠尿肽、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SAP的发生呈正相关,而白蛋白、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三酰甘油与SAP的发生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吞咽障碍、房颤、淋巴细胞百分比减低、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增高、血脂减低是SAP发生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结论 SAP是多因素介导的并发症,对于房颤患者及存在明显免疫抑制的患者需更多关注SAP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 要:目的 用计算机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柴胡疏肝散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成分,并预测其作用机制。方法 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 TCMSP)中获取柴胡疏肝散的化学成分和靶点,同时利用 OMIM、 TTD 和 PharmGkb 数据库获取治疗卒中和抑郁的共有靶标。采用 Excel 筛选分子和靶标, Cytoscape 软件建立柴胡疏肝散的中药成分 -靶点网络图,通过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 DAVID)对基因功能及代谢通路进行分析。结果 从数据库筛选出柴胡疏肝散 122 个中药成分与卒中后抑郁的 42 个靶蛋白相互作用,其中雌激素受体( ESR1)、前列素内环氧化物合成酶 2( PTGS2)、糖原合成酶激酶 3β( GSK3β)、 SLC6A4 和白三烯 A4 水解酶( LTA4H)为柴胡疏肝散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作用靶点,主要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 5-羟色胺能突触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和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通过调节炎症应答、突触合成、雌激素应答、记忆、生物合成、药物反应和昼夜节律从而治疗卒中后抑郁。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揭示了柴胡疏肝散治疗卒中后抑郁的可能机制,为进一步阐明其作用靶点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