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章通过空间正义理论对冲突问题进行分析发现,设施供给必须实现公共价值追求的目标正义、负外部效应均衡分担的工具正义以及公众参与和风险沟通的过程正义等三大要件的有机统一。对武汉市某临终关怀医院项目建设的案例分析表明,当存在着过度追求经济效应、负外部性非均衡转嫁、公众低度参与以及风险沟通不足等空间生产非正义情形时,设施供给就会引发冲突,甚至演变为以"封路维权""街头散步"等为标志的空间抗争事件。案例研究还发现,实现设施供给的正义性要件,应当由政府和公众共同讨论来决定公共价值的边界范围,构建起公民全参与和风险持续沟通的决策机制,以"空间正义"为议题搭建起协商式补偿机制,消除不同主体对空间生产价值追求不一致造成的冲突

  • 标签: 邻避设施 空间正义 公共价值 公众参与
  • 简介:对'冲突'的成因和治理研究是一个热点课题。本文认为,目前的研究虽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仍浮于表面,未能更深入地剖析'冲突'的内在机理。本文认为,'冲突'从根本上说是国家基础性权力弱化的结果,从而无法对利益矛盾进行有效协调。而要有效治理'冲突',就要转变政府的治理模式,从权力的'嵌入性'和'证成性'两个核心维度构建并强化基础性权力。

  • 标签: 邻避冲突 成因治理 基础性权力
  • 简介: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我国冲突呈现频发态势,已成为当前公共治理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也反映了传统行政法理论应对的不足.冲突的发生固然由于设施所致的利益分配不均衡,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信息封闭、决策不透明致决策异化,利益表达渠道梗塞使民众维权无门.协商民主理论倡导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主张通过参与和对话,以寻求共识、达成协议,实现不同利益的平衡和价值偏好的转换,为冲突治理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建立在协商民主制度上的行政法也必须回应这一趋势,健全协商参与的行政程序机制,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协商参与式的行政治理模式,以破解冲突治理的困局.

  • 标签: 协商民主 邻避冲突 规制
  • 简介:环境保护在当下中国具有较高的政治合法性与民意基础,使生态环境风险及其社会抗争极易获得高“媒体能见度”。公民基于“情结”的社会抗争与新媒体驱动下的参与式传播,解构与颠覆“权利-资本”精英联盟下的环境风险论述,在表达自我的环境生存权益、监督和参与公共决策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环境公民社会与环保公共领域的浮现与生成,构成环境“善冶”的前提。新媒体为公民记者赋权,促进基于新媒体平台的社会与国家的互动,拓展了民主的政治空间。新媒体构成环境善治的重要社会机制,而环境风险的“善冶”强调公共参与、多元协商与理性妥协以及民主过程的开放和有效。

  • 标签: 邻避冲突 新媒体 公民记者 环境公民社会 善治
  • 简介: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分配格局的不断变化以及分配不公导致不同主体间容易出现矛盾摩擦。在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政绩导向下,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社会公众成为政府经济建设的风险承受者,加之诉求无法得到到恰当表达,故而以“冲突为典型代表的环境群体性事件近年来呈现多发态势。“冲突的爆发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互信关系,成为威胁政府公信力塑造的重要因素。基于政治系统模型的分析框架,以“冲突的发生过程为切入点,探讨触发冲突升级的原因包括政府决策封闭化、内卷化,政策环境的变化以及缺乏有效反馈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现有政府管理方式,以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社会公平与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 标签: 邻避 “邻避”冲突 政府决策 政治系统模型
  • 简介:<正>在绵延数千年的儒家文化传统中,道德观上的律己、责己是个重要特色,它陶冶的是内向型民族性格。儒家文化的始端——先秦阶段主要是一种社会本位论的伦理学说,这种理论设定社会个体的道德完善是“居仁”、“循礼”、“行义”以“明明德”于天下,即按“周礼”要求来维护、巩固宗法等级制度。先秦儒家道德造就“志士仁人”是依靠个体的天赋本性和认识能力,把外在的“礼”转化为对“仁义”的内在自觉遵循,即首先不断地追求自我完善;然后扩而充之,尽自己的社会责任,以走向自我实现。本文试图通过对先秦儒家道德学说的内向特点的分析,从源头上探索一下中华民族内向型性格的由来。

  • 标签: 儒家道德观 道德学说 孔子 自我完善 民族性格 个体道德
  • 简介:近年来,思维和事件引发了大家的关注。事件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巨大影响,也考验着政府的管理能力。思维具有正负两方面效应。破解思维,最大限度减少运动的负效应,凝聚社会正能量,使居民、政府、企业实现利双赢,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 标签: 邻避思维 邻避运动 邻避效应
  • 简介:就国内的经验看,“”行动既非居民的情感宣泄,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分配不公的必然结果,不同类型的行动有着迥异的生成机制。经济理性、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三种行动逻辑分别主导着污染类、风险集聚类、心理不悦类三种典型“”行动的生成过程。而社区压力与从众心理、社会信任缺失与无效的风险沟通以及居民过度的风险想象等社会心理与文化因素的联合作用让孤立的“”行动演化为群体性“冲突成为可能。有关部门要清晰界定经济补偿方式的适用范围,切实尊重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权利,逐步恢复社会信任,化解“冲突时更多地考虑并满足居民的价值与情感诉求,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

  • 标签: 邻避行动 生成机制 环境抗争
  • 简介:摘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安全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同时,市政基础设施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其在城市开发建设中既是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又是不太受欢迎的存在,由于其对周围居民往往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而遭到临近居民的反对和抵制。随着各种建设形式和创新的设计方式的诞生,市政基础设施的效应得到了一定的缓解。除了立足对市政基础设施自身的选址、外观的改善外,赋予其更多的功能,开展复合型开发也从另外的角度降低了效应,提升了相应设施的落地性。

  • 标签: 市政基础设施 邻避效应 以人为本 复合型开发
  • 简介:1970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问题。效应最早发生于美欧日等国,之后中国台湾、香港等地也出现。而我国内地自2003年首次发生事件以来,效应已持续十余年。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城市化进程 70年代 美欧
  • 简介: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给我们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忍受着环境破坏带来的一系列的风险。一些带有负外部性的基础设施建在民众家旁。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出现,导致了“效应”愈来愈严重。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效应”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治理“效应”的法律法规。

  • 标签: 环境保护 法律法规 领避效应
  • 简介:常纪文在2016年8月22日《北京日报》撰文指出,现象即“不要在我家后院”,指的是政府推行某项政策或者审批设立监狱、核电厂、垃圾焚烧厂等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项目时,目标地域的公众发动的不愿意接纳该项目的社会运动。当前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开始觉醒,很容易采取合理或过激的行为对抗一些建设活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

  • 标签: 法治方法 法治思维 《北京日报》 环境保护意识 社会危害性 社会运动
  • 简介: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因设施所引起的冲突日益频繁,对冲突的处理时刻考验着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同时,设施也凸显了空间正义的实质。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产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蕴含非常深刻的内涵:公平正义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阶级性等属性,其实质是对社会生产方式的适应和调整。这些无疑对于当前我们规避和化解冲突的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公平正义思想 邻避冲突治理 方法论意义
  • 简介:在当前的治理中,政府是唯一的主体,参考技术专家意见进行决策,不吸纳公众进入决策过程,存在政府职能越位的情况.决策按照“决定一宣布一辩护”程序进行,先是政府通过咨询技术专家意见,形成决策方案后向社会宣布,在公民提出异议后再进行辩护,决策程序不合理.同时,关于冲突防范与解决的法规建立尚不够完善,不能满足治理需要,存在法律供应不足的问题.这种治理模式侵害了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导致部分设施建设呈现“宣布-抗议-停建”的局面.需要切实尊重公民环境权益,按照环境正义要求重构治理模式.让公民参与到决策和管理之中,通过合法程序进行交流和沟通,真正达成有效共识,按照制度规范运行.首先,治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到设施建设决策与管理中,实现多元主体的相互协作.其次,设施建设决策程序由“决定-宣布-辩护”向“参与-协商-共识”转变.多元主体参与协商,充分吸收公民意见,回应其合理诉求,在达成共识后再进入决定与宣布环节.第三,设施建设行为的规范化.完善环境公众参与、环境信息公开、环境权益救济等与治理相关制度,使设施建设各个环节有法制保障,规范政府、企业和居民行为.

  • 标签: 环境正义 邻避 公众参与 信息公开 环境权益救济
  • 简介:他者在困境化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冲突中的主体之一,他者的角色转换是影响冲突走向的关键变量。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他者空间上的在场与话语上的离场形成了巨大反差,使公众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和相对剥夺感。此时,退出者和呼吁者的角色选择为他者表达不满和诉求提供了可能,而一旦这种身份转换失败,通常会引发剧烈的冲突。要想走出困境,公共部门提升自身治理能力是一个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公共部门要学会主动走近他者,以协商沟通为桥梁,在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和程序上,创造条件让他者成为在场者,在构建他者对项目认知、程序认可、决策认同的基础上,引导他者最终成为公共政策的忠诚者。

  • 标签: 他者 离场者 退出者 呼吁者 忠诚者
  • 简介:由基础设施建设选址引发的行动,近年来在国内屡屡成为关注焦点。其实质是部分基础设施带来的负外部性损害了周边居民的利益,进而引发反对。本文辨析了行动的相关概念,从理念层面和制度层面解析当前政府和社会在治理行动中的困局,期冀探索出治理行动的路径。本文的创新与价值在于:一是在国内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拓展对其治理路径的探析;二是将本土化特征与国外对的一般认识结合加以研究。

  • 标签: 邻避行动 邻避设施 邻避态度 治理路径
  • 简介:目前我国的涉环保项目建设中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公众的反对中此类环保项目或是被搁置或是被迁址。然而此类项目的建设是必需的,不是建在这家的后院就是建在那家的后院,关键是寻找到有效的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方式化解公众的不满。

  • 标签: 涉环保项目 邻避效应 邻避冲突 化解路径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众对城市公共设施要求越来越高,公共设施的建设引起“冲突”现象越来越明显,型群体事件也呈高发态势,治理冲突风险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难题,这也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巨大挑战。文章通过探讨有效治理型群体事件的策略,为化解冲突风险提供有益启示。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