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为四岳之后,姜姓,为古羌人的一支。当新石器时代的末期,申部落已由羌人分出,从甘肃东部东迁到山西中部。周灭商后,申势力日盛,周宣王时,被封于谢,镇守二南,以防南蛮的骚扰,被委以重任。申与周王朝世代联婚,在诸侯中占有显赫的政治地位。以后还曾与同姓的缯国和犬戎的联军攻陷西周都城镐京,杀死了周幽王。申侯还扶植他的外甥姬宜臼登位,立为周平王,把都城东迁洛邑,靠近申国,是为东周。申国有一支另封今信阳,国势转弱,而楚国转强,便于公元688至686年与同族吕、缯等国都被楚文王所灭。申国在周史上是占有重要地位,可惜至今尚无关于申国史的论述。本文试图探讨申国的起源和迁徙的过程。
简介:【摘要】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国际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际意识的培养,对于开拓学生的国际眼界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与此同时还能是初中历史科目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从而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更容易提高。本文对初中历史在中国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国际意识进行了相关探讨和分析。
简介:“实录”是中国史学传统中的重要概念,最早见于两汉文献,指司马迁史学的特点之一:即史文之“直”,史事之“核”,史义之“不虚美,不隐恶”。北朝学者进而指出:史官的职责“非但记事而已,盖所以为监戒也”,目的是“彰善瘅恶,以树风声”,那些专职记事的,则“徒闻后世,无益当时”。到了唐代,“彰善显恶”的“实录史学”成了普遍接受的观念,“实录”也成了中国史学传统中的核心术语和概念。“作者性”和“当世性”是“实录史学”的核心。它的首要意涵,不在于“过去”的“记录”,也不在于对“过去”的学术研究,而在于一种“当世”精神,一种能令其在“当世”呈现“彰善显恶”之意义的精神。然而近代史学对此却多持贬义,以为史官之笔,不当有主观之评断涉入。传统史学的“实录”,同时兼赅“真实”与“现实”,近代史学则重视对“过去”的学术研究取向,强调的是“过去的真相”而非“现在的真相”。传统史学的实录精神在近代史学中被遮蔽了。近代史学与传统史学是两套不同的史学世界,回归传统史学是当今需要的大方向,强调“当世”意涵的“实录”在史学或编史学(historiography)中被彰显出来的要义,应当正视。
简介:摘要 :党史国史教育是基层党校培养干部的重要任务 ,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也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重要方式。基层党校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阵地 ,必须加强党史国史教育 ,促进党员千部党性修养和理论水平的提高 ,筑牢党的建设政治理论基础。 关键词 :基层党校 ;党史国史教育 ;重要性 ;对策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面镜子 ,可以鉴往知来。习总书记号召全党同志 :“学习党史、国史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认真学习党史、国史 ,是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增加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 ,也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中央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 一再要求把学习领悟 党史、新中国史作为牢记党的初 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 ,这就为如何充分发挥党史、国史在党内教育中的作用 ,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