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交锁髓内钉及微创经皮钢板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2月~2020年12月研究期间内,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胫骨干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抽签分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交锁髓内钉治疗),实验组患者(微创经皮钢板治疗),分析在不同治疗干预下,两组患者术中临床数据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临床数据对比(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优良率)。结果:对胫骨干骨折患者实施微创经皮钢板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等术中临床数据,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优良率等术后临床数据,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对胫骨干骨折患者实施微创经皮钢板治疗后,有效减少了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水平,治疗效果显著,有临床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微创经皮插入接骨板内固定术对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然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所选对象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均由50例患者组成,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经皮插入接骨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远端骨折患者通过微创经皮插入接骨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保证术后安全,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胫骨骨折患者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与传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4月到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42例胫骨骨折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将所有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组。其中予以传统手术治疗的21例患者为参照组,予以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21例患者为研究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的各项手术指标,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P<0.05);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胫骨骨折患者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更为确切,能够缩短对患者的施术时间,减少对患者的创伤,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防止患者出现并发症,有必要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诊断膝关节损伤后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围绕80名疑似膝关节损伤后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患者展开,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纳入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技术的应用价值。结果:经手术病理学证实,多层螺旋CT对膝关节损伤后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诊断的灵敏度为98.67%(74/75),特异度为60.00%(3/5),准确率为96.25%(77/80),漏诊率为1.25%(1/80),误诊率为2.50%(2/80)。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技术,能够高效获得膝关节损伤后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患者的薄层图像,多层面重建及容积再现图像,从而更好地帮助临床判断患者的细微病变,评估创伤,确认分型,制定手术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锁定螺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对胫骨骨折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研究我院收治的74例胫骨骨折患者,实验时间为2019.1—2021.6,用完全抽样法分为观察组(37例)实施动态锁定螺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37例)实施普通锁定螺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和比较组间临床相关指标、术后8周、12周骨痂生长率与骨折愈合率。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133.58±32.24)ml、手术时间(73.58±14.25)min、住院时间(5.64±2.01)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微小(P>0.05)。观察组术后8周(54.05%)、12周(67.57%)骨痂生长率均比对照组要高(P0.05)。结论:对胫骨骨折患者实施动态锁定螺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对促进骨痂生长有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接受急诊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同时合并慢性闭塞病变(CTO)时其近远期预后。方法研究纳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前瞻性注册研究中接受急诊PCI的11 905例STEMI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合并CTO组和不合并CTO组。收集2组的基线临床资料,并根据基线资料进行1∶3倾向评分匹配。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研究终点为住院期间和术后1年死亡率,次要研究终点为1年时的总心血管不良事件率,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心衰)再入院、卒中、严重出血等。结果合并CTO的患者STEMI共931例,男性755例(81.1%),年龄(62.2±11.4)岁,占所有STEMI患者的7.8%。非合并CTO的STEMI患者共10 974例,男性8 829例(80.5%),年龄(60.0±11.8)岁。进行倾向评分匹配后STEMI合并CTO组纳入896例患者,STEMI不合并CTO组纳入2 688例患者,与不合并CTO组相比,STEMI合并CTO组住院期间死亡率较高(4.2%比2.4%,P=0.006),随访1年期间全因死亡率(8.5%比4.4%,P<0.001)、心原性死亡率(5.3%比2.6%,P=0.001)和总MACE发生率(35.1%比23.3%,P<0.001)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合并CTO(HR=1.54,95%CI 1.06~2.22,P=0.022)、高龄(HR=1.06,95%CI 1.04~1.08,P<0.001)和既往存在心衰病史(HR=4.10,95%CI 1.90~8.83,P<0.001)是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CTO的STEMI患者住院期间和1年死亡率较高,合并CTO、高龄和既往存在心衰病史是STEMI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应用效果展开探讨分析。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0年12月,纳入60名患者,患者表现为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按照治疗术式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一组为观察组(后路固定手术治疗,n=32),另一组为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n=28),比较不同治疗术式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在治疗后,疼痛程度(VAS评分)、Worter指数、Cobb角比较,指标值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指标值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或伤口愈合延期、肺部感染、椎弓根螺钉松动或断裂)发生率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3.12%(1/32)低于对照组患者21.42%(6/28),(p<0.05)。结论:以后路固定手术治疗,针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可保证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方案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固定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1月-12月收录的6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据计算机表法将患者均等分为34例使用跨伤椎固定治疗的对照组、34例使用经伤椎固定治疗的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6个月cobb角等指标。结果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实验组患者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cobb角:两组患者数值具有相似性(P>0.05),术后cobb角:实验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结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采用经伤椎固定疗法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cobb角,从而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出院。
简介:[摘要]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通常会造成神经损伤和脊椎后突畸形。现代治疗技术主要包括前路手术、后路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路短节段固定非融合手术以及微创手术。然而,在选择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时,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精确的分型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根据生物力学原理,鉴于患者固定节段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非融合术和微创手术正在逐渐应用于临床,其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正中入路排钉技术联合空心拉力螺钉治疗以后柱骨折为主的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采用后正中入路排钉技术联合空心拉力螺钉治疗的15例以后柱骨折为主的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4例;年龄26~65岁,平均41.2岁。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下进行手术,采用腘窝"S"形切口,后正中入路完成显露,后方双支撑钢板近端排钉联合横向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术后观察切口愈合及血管、神经损伤情况,定期复查X线监测骨折愈合情况,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内翻角,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1例患者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延迟愈合,其余14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5例患者无一例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症状。所有患者术后获12~29个月(平均16.5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2~20周,平均15.4周。患者术后3 d和术后12个月胫骨平台后倾角分别为9.3°±2.1°、9.7°±1.6°,内翻角分别为4.3°±1.2°、4.1°±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为84~95分,平均89.3分;膝关节屈曲为105°~138°,平均126.5°;伸直0°~8°,平均3.4°。结论后正中入路排钉技术联合空心拉力螺钉治疗以后柱骨折为主的胫骨平台三柱骨折,不仅能够做到单一切口充分显露,而且可以实现稳定的胫骨平台固定,减少手术创伤,简化手术流程,术后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骨科采用PFNA固定治疗的56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348例,女220例;年龄为44~93岁,平均74.6岁。根据骨折稳定性将患者分为两组:稳定组424例,骨折AO分型为31-A1型、31-A2.1型;不稳定组144例,骨折AO分型为31-A2.2型、31-A2.3型、31-A3型。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失效率及患髋功能等。并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共有19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失效原因:螺旋刀片退出13例,股骨颈短缩17例,髋内翻畸形14例,螺旋刀片切出14例。稳定组患者的失效率为1.2%(5/424),显著低于不稳定组患者[9.7%(14/144)],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98 (95,100)分]显著高于不稳定组患者[84 (82,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OR=7.283,95%CI:1.626~32.623,P=0.009)和不稳定型骨折(OR=11.607,95%CI:4.039~33.355,P<0.001)是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危险因素。结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PFNA固定失效率较高,固定后形成杠杆样结构,需由内固定物承受主要应力,杠杆支点位于髓腔内内固定成角部位,负重侧力臂长,失效率高。骨质疏松和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术后需较长的免负重时间。
简介: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肩关节半关节置换用于治疗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手术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对的对象是选择2018年1月—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患者8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2例。A组行肩关节半关节置换治疗,B组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A组术后Neer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B组(P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应用传统钢板固定或联用锚钉固定的不同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患者,共42例,根据手术方案将患者随机分为锁钉钢板固定组(A组,n=21例)及钢板联用锚钉固定组(B组,n=21例)。术后进行12个月随访,观察患者恢复情况,评估术前及术后1个月及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肩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B组患者VAS评分较A组低(P<0.05);术后1个月及12个月,B组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较A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