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接受临床检验的相关作用。方法:从2020年1月-2022年1月区间内因小儿肺炎入院接受诊治的患儿内随机选择100例研究,对整体患儿实施回顾性分析,分析患儿的临床检验结果。结果:100例患儿内,经过MP-IgM检测结果发现,MP-IgM阳性人数为37例,检出率为37%。37例患儿内,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为14例,支气管炎的患儿为10例,支气管肺炎的人数为6例,支气管哮喘的为4例。痰液检查阳性的患儿人数为23例,检出率为23%,其中肺炎链球菌为11例,肺炎克雷伯菌为8例,阴沟肠杆菌为4例。男性患儿MP-IgM检出率为45.95%,女性患儿MP-IgM检出率为54.05%,女性稍高于男性,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接受临床检验,可以为临床工作提供部分参考,但最终的检查仍需结合其他数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在重症肺炎高热惊厥小儿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对84例小儿重症肺炎高热惊厥患者进行研究,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按照抽签法分组,对照组42例经常规护理,观察组42例行个性化护理,对比护理成效。结果:患儿家属干预前,心理状态一致(P>0.05),观察组护理后焦虑与抑郁评分更低(P<0.05);较之于对照组,观察组症状持续时间更短,并发症出现概率更低(P<0.05)。结论:予以重症肺炎高热惊厥小儿患者个性化护理,可对家属负面情绪起到缓解作用,缩短症状持续时间,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防范作用,可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病原菌分布,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抗感染治疗方案,为IE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2019年期间承德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患者血培养阳性的病例,结合临床病例分析病原菌分布及抗感染治疗情况。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阳性17例,占比53.12%,病原菌分布为链球菌(10例),粪肠球菌(3例),近平滑念珠茵(2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及鲍曼不动杆菌(1例)。抗感染治疗中的抗菌药物主要为青霉素(n=23,71.9%)。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病原菌主要为链球菌,抗感染方案以大剂量青霉素、β内酰胺类、氨基苷类药物为主的抗感染治疗原则。在医疗中广泛使用抗生素,不仅增加了抗药性菌株的出现,还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扰。因此,密切关注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菌的分布,对指导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在鉴别诊断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方法:以本院2022年1月-2023年5月接收的5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为观察组,以同期50例健康未感染小儿为对照组,检测两组CRP、WBC水平,对比临床检出结果差异。结果:检出率对比:观察组特异度和对照组灵敏度均>80.00%,漏诊率和误诊率≤20.00%,检出结果较好。临床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指标对比:观察组血清的CRP为27.22±2.70 mg/L,对照组为5.96±0.52mg/L;观察组的白细胞计数为12.63±2.78×109/L,对照组为7.52±1.52×109/L,观察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指标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都可以有效鉴别诊断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检出结果表示特异度和对照组灵敏度均>80.00%,漏诊率和误诊率≤20.00%,精准度较高,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改良肺部超声检查法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痊愈患者肺部损害的随访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5月泉州市第一医院22例COVID-19痊愈患者,按照入院首次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检查分为轻度7例、中度12例、重度3例。痊愈后6个月前瞻性地采用改良肺部超声检查法和HRCT对肺部损害进行评估,评价改良肺部超声检查法与HRCT检查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①治愈后6个月,轻度组肺部损害与中度组、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中度组与重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改良肺部超声检查法与HRCT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776,P<0.001)。③改良肺部超声检查法评分与HRCT Warrick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755,P<0.001)。结论改良肺部超声检查法可作为COVID-19痊愈患者评估肺部损害随访的优先检查方案,以减少CT使用,为临床进一步诊治提供有利的证据。
简介:摘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预后集束化干预护理及其影响的研究要求长期随访验证。在市级三甲医院的成人重症监护室,实施了一项多中心合作的群组研究。在三个月基础期之后,执行了基于五种不同治疗措施的一组护理方案,同时记录了16个月间的顺应性、肺炎发病率、重症监护的时间以及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等数据。此次群组研究中基础期病人149名,干预后的病人885名。通过各种治疗措施干预后的顺应性小于30%。尽管如此,干预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从15.5%下降到11.7%。这个降幅与手部卫生、囊内压控制、口腔卫生以及镇静状态密切相关.此外,集束化干预护理的采用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0.78%的发病率有关(95%)。我们记录到了重症监护时间的减少(从10天到6天)以及病人在干预期顺应机械通气的时间(从8天到4天)。因此,针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以及预后集束化干预护理的工作要侧重在高度重视手口卫生,睡眠质量以及囊内压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病例情况,掌握不同类型聚集性病例发病特征,为COVID-19防控提供流行病学证据和经验。方法收集截至2020年2月22日天津市全部COVID-19确诊病例的聚集性资料,梳理和分析不同类型聚集性疫情发病特点。结果截至2月22日,天津市共报告COVID-19聚集性疫情33起,涉及病例115例。聚集性病例分为4类:家庭聚集(28起,71例)、单位聚集(1起,10例)、交通工具(3起,8例)和公共场所(1起,26例),其中单位和公共场所聚集性疫情中的病例又导致了14起家庭聚集性疫情。家庭聚集的续发病例1~7例,中位数为2例。家庭首发病例发病到确诊时间长于续发病例(Z=-2.406,P=0.016)。公共场所聚集的潜伏期中位数为7 d。家庭、单位和公共场所3类聚集性疫情相比较,病例发病到确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843,P=0.012),续发病例发病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6.607,P=0.000)。结论COVID-19疫情监测应特别关注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场所,及时开展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排查。出现聚集性疫情的场所内部,应及时将密切接触者转至统一的隔离观察点,严格单间管理,避免疫情扩散。部分农村地区防疫意识不强,聚集活动较多,且发病后就诊不及时,在疫情初期应该加强防控的宣传和控制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应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21年01月--2022年03月就诊于本院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22例作为探讨对象,按照患儿采取的不同护理模式设为常规组(n=11)、研究组(n=11),其中常规组辅以普通护理,研究组辅以个体化护理。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家长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临床及其病原菌主要特点。方法:针对2018年6月-2023年6月本院呼吸科所收治需行机械通气91例病患,将其纳入此次研究范围,回顾分析此次需行机械通气91例病患临床资料,并归纳总结并发VAP临床特点及其病原菌实际分布情况。结果:此次纳入研究的需行机械通气91例病患当中有42(46.15%)例病患并发了VAP,测出共有57株的病原菌,包含着9株(15.79%)真菌、14株(24.56%)革兰氏的阳性菌、34株(59.65%)革兰氏的阴性菌。同时,VAP的并发与病患自身年龄、并发基础性疾病、通气时间、气管切开及侵入操作、意识障碍、住院时间等存在着关联性。结论:VAP可能致使病患的病程被延长,威胁着病患的生命安全。此次归纳综合VAP危险因素与其病原菌特点,可为临床实践及研究提高参考或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小儿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的外科矫治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2月—2020年10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9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小儿ALCAP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7例,年龄0.2~12.3岁(中位年龄1.7岁),体质量5.7~44.3 kg(中位体质量11.6 kg)。患者采取个体化手术策略(肺动脉内隧道技术、主动脉壁和带蒂肺动脉壁缝合、带蒂直接移载、左主干开口成形术)恢复双源冠状动脉供血,其中4例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观察指标:监测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反流程度,并比较其在术前、术后早期、末次随访时的变化。结果全组患儿均手术顺利,无死亡。2例重症婴儿术后延迟关胸6 d和9 d。9例患儿出院后获随访1个月~4.5年,均未出现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症状。患儿术后早期与术前LVEF分别为62.1%(39.0%,63.5%)和59.0%(40.0%,6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00,P=1.000);末次随访LVEF为64.0%(60.5%,67.5%),较术后早期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50,P=0.034)。术后早期二尖瓣反流与术前、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13、1.41,P=0.257、0.157)。结论对于小儿ALCAPA采用个性化外科矫治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近中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