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脊柱结核与转移瘤的MRI表现并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结核与36例转移瘤,采用SIEMENS1.0T超导型磁共振仪,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矢状、冠位、轴位T1WI和T2WI检查。结果:脊柱结核和转移瘤均表现有多个椎体骨质破坏,结核累及椎体附件较转移瘤明显少。转移瘤一般不伴有椎间隙的狭窄。结核压迫硬膜囊和脊髓主要是由于楔状变形的椎体后移及寒性脓肿的形成。转移瘤压迫硬膜囊和脊髓主要是由于塌陷椎体前后径的加大以及椎旁硬膜外转移灶从硬膜囊后方压迫所致。结论:脊柱结核和转移瘤均有各自的特征性MRI表现,注意观察受累椎体形态、椎间盘和附件是否受累、有无脓肿和对脊髓及硬膜囊的压迫情况有助于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诊断方法的价值,以期为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诊断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方法从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确诊的脊柱转移瘤患者中选择32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CT诊断以及核磁共振(MRI)检查,比较两种不同诊断方法的结果,探讨MRI在该类疾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研究32例患者中,通过MRI检查,共发现各种病变次数为149次,其中有27例患者被诊断为脊柱转移瘤;CT检查结果显示的各种病变次数为75次,被诊断为脊柱转移瘤的患者人数为16例,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MRI对于脊柱转移瘤诊断的灵敏度以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CT。结论MRI在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中准确率较高,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值得进行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诊断方法的价值,以期为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诊断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方法从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确诊的脊柱转移瘤患者中选择32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CT诊断以及核磁共振(MRI)检查,比较两种不同诊断方法的结果,探讨MRI在该类疾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研究32例患者中,通过MRI检查,共发现各种病变次数为149次,其中有27例患者被诊断为脊柱转移瘤;CT检查结果显示的各种病变次数为75次,被诊断为脊柱转移瘤的患者人数为16例,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MRI对于脊柱转移瘤诊断的灵敏度以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CT。结论MRI在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中准确率较高,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值得进行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诊断方法的价值,以期为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诊断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方法 从本院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8 月确诊的脊柱转移瘤患者中选择 32 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 CT 诊断以及核磁共振( MRI)检查,比较两种不同诊断方法的结果,探讨 MRI 在该类疾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本研究 32 例患者中,通过 MRI检查,共发现各种病变次数为 149次,其中有 27例患者被诊断为脊柱转移瘤; CT 检查结果显示的各种病变次数为 75 次,被诊断为脊柱转移瘤的患者人数为 16例,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存在明显差异, P<0.05, MRI 对于脊柱转移瘤诊断的灵敏度以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 CT。结论 MRI在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中准确率较高,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值得进行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在脊柱转移瘤病患的治疗中应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转移瘤病患90例,共165个椎体,所有病患均采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病患术前术后的VAS评分及ECOG分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90例病患的术后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患未见死亡病例,本组病患的ECOG分级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其中有65个病患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在脊柱转移瘤病患的治疗中应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减少椎体前路开放或者是置换手术对病患造成的创伤,同时更加简单、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射频消融辅助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共计58例相关资料。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组间VAS对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1周、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3个月、手术后6个月与手术前VAS相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6个月疼痛缓解有效率为89.7%,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6个月疼痛缓解有效率为79.3%,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辅助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背景:针对肿瘤破坏导致的椎体骨折,进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单纯的放疗作用微小。近年来125I放射粒子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原发或继发肿瘤并取得良好效果。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可效恢复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缓解疼痛症状。目的:观察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联合125I放射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联合125I放射粒子治疗的3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治疗前均有顽固性背痛,CT提示有椎体骨质破坏。采用目测类比评分、WHO疼痛缓解标准、功能障碍指数来评估治疗后临床症状转归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病椎高度变化。随访时间为治疗后1d、1个月及6个月。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治疗过程顺利,治疗后24h疼痛缓解,无神经损伤及压迫症状。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疼痛缓解情况、功能障碍指数、椎体高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随访1个月及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功能障碍指数、椎体高度变化与治疗后24h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骨水泥向椎间隙、前纵韧带下渗漏各2例无临床症状。提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联合125I放射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能迅速缓解肿瘤所致的疼痛,有效恢复病椎高度,并发症少,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背景:肺癌是临床上脊柱转移癌常见来源,虽然手术在治疗脊柱转移癌时效果肯定,但对上述肿瘤来源的脊柱转移癌缺乏特异性指导意义。目的:评估肺癌伴脊柱转移癌患者生存情况并分析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肺癌伴脊柱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对肺癌脊柱转移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Frankel分级、EORTCQLQ-C30评分对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疼痛情况、脊髓损伤情况、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二便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本组肺癌伴脊柱转移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4.7%、18.8%、14.1%。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EORTCQLQ-C30评分、二便障碍发生率均低于术前[(3.44±1.15)分vs(9.23±0.56)分,(50.26±12.58)分vs(86.42±6.94)分,35.4%(17/48)vs60.4%(29/48)],Frankel分级优于术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361,P〈0.001;t=17.437,P〈0.001;χ~2=6.010,P=0.014;u=8.121,P=0.017)。术后共5例(10.4%)患者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后症状均缓解。结论:手术治疗肺癌伴脊柱转移癌患者的疗效显著,在治疗肺癌脊柱转移时值得临床合理选择应用。
简介:背景: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以及椎体肿瘤并取得良好疗效,但仍有一些问题需关注和探讨.目的:观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对脊柱转移瘤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分析其对脊柱转移瘤的体外抗肿瘤效应.方法:原代培养脊柱转移瘤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冷却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药物处理24h后利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凋亡率以及细胞周期,通过SYBRGreenⅠ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肿瘤细胞Bax和Caspase-3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有促进脊柱转移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对照组、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冷却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的凋亡率分别为(3.80±1.09)%,(43.46±8.55)%,(28.77±9.39)%,两骨水泥组均能明显提高细胞凋亡率,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作用更明显(P〈0.05).两骨水泥组均能明显减少G0/G1期细胞,增加S期细胞(P〈0.05).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作用于脊柱转移瘤细胞后Bax、Caspase-3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可在体外细胞水平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作用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