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柳宗元三十五篇私人书信有三十一篇写在贬谪后,二十九篇写于永州。写给上级及前辈的主要有七篇,"仰视者,其言恭";十四篇写给朋友同辈,"平视者,其言直";十四篇写给晚辈后生,"俯视者,其言慈"。按题材内容分,有三大类:叙述遭遇,谈艺论文,其他(包括论师道、历史、税收政理、天人关系、做人、长生之道、做学问、墓中石及石钟乳等)。

  • 标签: 柳宗元 书信 永州 柳州
  • 简介:楚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对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屈原对楚辞的贡献使得楚辞更加完美,影响更大,使得如屈原般的文人不自觉地接受楚辞的创作风格。柳宗元的贬谪诗歌创作受到楚辞的影响,二者之间具有传承的关系。

  • 标签: 楚辞 柳宗元诗歌 影响
  • 简介: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包括神学化的天人感应思想和自然化的天人感应思想两大类。先秦道家所持的主要还是一种自然化的天人感应思想。老子、列子的思想中多少有些神学的天人感应观念,文子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是自然化的气感应,很少神学的成分,但他的感应之气既包括物质性的阴阳之气,又包括非物质的精诚之气,加上他偶尔也有"天与之,地助之,鬼神辅之"这一类神学性质的天人感应思想,这就使得他的感应说多少带有一些神秘性。先秦道家一直到庄子才基本抛弃了神学的天人感应思想,而从自然的角度来谈天人感应。

  • 标签: 先秦道家 天人感应 气感应
  • 简介:柳宗元游记散文的人化自然境界的形成,既有学习继承前人经验的因素,又与人生经历、远大理想、正直个性和不幸遭遇相关,还与他在散文艺术领域的探索和不懈的变革社会的执著精神相一致。

  • 标签: 柳宗元 游记 人化自然 境界
  • 简介:韩贞是明代著名的平民思想家和教育家,泰州学派的衣钵传承人。韩贞提出了独特的"天人一家"观点,对王艮、王襞的自然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他巧妙地利用"天机"这一概念将天理、人性、良知等统一起来。韩贞从泰州王学的"人性即良知"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述了良知的本有特性和"不着外力"的要求。韩贞极力推重自然之真,提倡"率性工夫",主张让人的"性体"顺应自然的要求。

  • 标签: 韩贞 天人一家 自然思想 泰州学派 哲学
  • 简介:摘要古人所说的“究天人之际”是探索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探索人对自然界的影响及自然界对人的影响。本文从农业谚语这一方面展开论述,探究天人之间的关系。从农业谚语中读人在“天”之中的地位,谈“天”对人在农业方面的影响,以及论现代农业中违背农谚进行的生产对“天”所造成的影响,进而由此对“天人之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 标签: 农业谚语 天人 天人之际 反思
  •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优良文化传统,对解决一系列现代性难题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梳理了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揭示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从“天人合一”思想视角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进行了反思;文章最后阐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价值、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

  • 标签: 天人合一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伦理 价值
  • 简介:儒家自先秦开始,就有一套自己的生命智慧与心性哲学,是"天人性命之学"的滥觞。两汉之后,儒学发生了异化,这套"天人性命之学"渐渐被世人所淡忘,而佛、道二教却广为传播,长足发展,它们所发现的生命智慧与心性哲学的思想成果,既刺激了儒家学者,又为儒学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思想材料。宋明理学兴起之后,儒家学者借"他山之石",重新发掘儒家固有的生命智慧与心性哲学,使之发展成熟,蔚为大观。由此可见,文化思想的多元交融对于社会文明的前进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生命智慧 心性哲学 佛道思想 宋明理学
  • 简介: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作品目前再度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位已过耄耋之年的作家于1998年在美国出版的科幻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MaraandDann:AnAdventure)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极大兴趣。在虚构的背景下,此书以艾弗里克洲(Ifrik)王国为框架,讲述了几千年后玛拉和丹恩这对皇室姐弟颠沛流

  • 标签: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 多丽丝·莱辛 人与人 人类社会 自然和谐
  • 简介:明末清初理学家孙奇逢,面对家国式微、异族入主的困境,遥契孔子通权达变妙境,老而作《易》,求解于天道而终落于人道。他深味易之天人贯通之意涵与现实人生“时遇”之重要,在整体天下意识之下,形成其基于心性学视野下的易学思想。其学说以心性本体论为哲学根基,以从道趋时、进德修业之人生关怀为着落,是对《周易》“时”的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 标签: 孙奇逢 心学 易学
  • 简介:池田先生认为,人类和谐是人类的现实目标和终极追求,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皆应以和谐为核心。和谐社会的基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危机在于人类抛弃了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联系。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需要依循中道原则特别是依正不二的原理,需要进行人的革命。

  • 标签: 池田大作 人与自然关系 中道 人的革命
  • 简介:萧平别署平之、戈父,室名爱莲居.1942年生于重庆,祖籍江苏扬州。1963年毕业于江苏省国画院。曾任书画鉴定之职于南京博物院19年,1981年调江苏省国画院。现为江苏省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兼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北京大学资源美术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教授,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美术馆鉴定顾问、南京博物院鉴定顾问、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

  • 标签: 大学教授 天人合一 萧平 南京博物院 内心 观照
  • 简介:塞林格在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时候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在对霍尔顿的分离——转变——回归的成长母题的书写过程中把道家的反观自身,天道员员和虚静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其中,使之达到完美的契合。

  • 标签: 天人合一 成长母题 麦田守望者 道家思想
  • 简介:<正>音乐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起源也如同其他艺术一样是起源于劳动,……所谓歌唱主要是对自然的、动物的声音的模仿"。因此,从人类产生之初就产生了音乐。随着音乐的产生,无论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产生了很多音乐论著,这些音乐论著所含的音乐思想多少都受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主流的文化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反映那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和哲学思想。一直以来都有"长期以天人合一为主导的中国哲学史"~2和"长期以主客二分为主导的西方哲学史"~3之说。

  • 标签: 音乐思想 《乐记》 《理想国》 西方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古代中国
  • 简介: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人生问题,具体说是在“天人合一”立场上人的价值选择问题。以“法天象地”为自我安放起点,先民找到了“天人相通”的可能性路径,这就是“天道”的“生生之德”及以此为基础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天人合一”因此获得了仁爱道德的伦理意义。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特质及其蕴含的“主客统一”的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在文化源头上获得了内在的和谐关系。这种智慧虽产生于农业文明,却能为现代社会的环境伦理提供合理视域。

  • 标签: 天人关系 天人合一 环境伦理 主客统一
  • 简介:中唐韩愈、刘禹锡、柳宗元三位文学巨匠皆贬谪至岭南,其谪居岭南创作的诗文不仅展现了精英文人真实的生存空间,而且还对其共同居住的岭南少数民族保持着另一种文化视角的观照,在其诗文中保存了中唐莫徭蛮、黄洞蛮的族群分布、民族风俗的原始资料,呈现出莫徭蛮、黄洞蛮与中唐朝廷民族之关系,同时亦隐含了三者迥然不同的民族态度。

  • 标签: 韩愈 刘禹锡 柳宗元 黄洞蛮 莫徭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