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翻译规范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逐渐从零散的、以原作为中心的规定性的研究走向了系统的、以译作及其相关的社会文化语境为重点的描写性研究。其研究范围从着重强调静态的源语言文本内部的语言结构和语法系统的对比转向了关注动态的目标语在新文化中的接受与传播,关注译者的地位及各种翻译目的的实现形式。尽管描写性的翻译规范具有动态化、主体化和多元化的发展优势,其亦在西方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可,但对中国译界的影响还有些许微弱,正如谢天振所提到的,"目前中国的描写性翻译研究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令人信服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因为经验之谈难以自成体系"。因此,对翻译规范的今生前世进行认真的梳理,对其价值进行客观的评价,这对中国译界充分吸收和应用描写性的翻译规范理论颇有意义。
简介:<正>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近代历史阶段。有识之士们痛感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日趋严重;同时,也开始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长处以补自己的短处,这就包括了从“船坚炮利”到“中体西用”的技术,乃至政治体制、文化改革、人才选拔,一直到启蒙大众。伴随着戊戍变法的维新运动,谭嗣同、夏曾佑和梁启超等人倡导“诗界革命”、“新文体”以及“小说界革命”等等。这些涉及文学及文学表达的企求,实际上都已逼近到“白话文”问题。中国的语、文不一已经是历来以久。语、文不一,既造成了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分隔,同时,又对没有文化或文化不多的社会底层,尤其是劳动者的文字表达造成了障碍、困难与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