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学术界一般的看法是,“理”这一概念主要是在宋代得到发展,并且其主要与本体和道德问题有关。然而,“理”这一概念的发展很可能还包含着一条重要的知识线索,并且,这一线索贯穿从先秦到明清也即古代社会观念的始终。“理”概念实际上主要是发端于知识领域的,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为这一概念的成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宋代理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或者说,其为知识之“理”留出了相应的空间。而在中国社会后期观念与思想发展中,基于知识线索的“穷理”、“格物”观念是为数不多充盈着活力并闪耀着光芒的观念之一,在很大程度上,这一线索的观念对于中国近代科学的接生和引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1985年《教育与心理测验标准》(第5版)出版之前,效度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效标(criterion)”,效度研究被视为一种用“效标”对测验的效度进行证明(verify)、对测验分数做出有效(valid)解释的过程。1985年以后,效度研究的核心概念是“证据(evidence)”,效度研究被视为一种通过积累证据对测验的效度进行支持(suppo~)、对测验分数做出合理(reasonable)解释的过程。关于效度的这种理解,突出体现在1999年出版的《教育与心理测验标准》(第6版)中。美国教育协会和美国国家教育测量学会共同组织编写的《教育测量》在业内被称为“教育测量领域的《圣经》”。2006年《教育测量》(第4版)出版以后,效度研究的核心概念演变为“理由(warrant)”,效度研究被视为一种通过构造“理由系统”和“理由网络”对效度进行“论证(argument)”、对测验分数做出可接受的(plausible)解释的过程。本文结合笔者的考试实践,介绍了效度概念的新发展。
简介:摘要化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化学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的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强化探究式教学,加强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等在化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