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小学数学立体几何教学中,由于课程本身就有抽象性,因此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针对当前教学现状,教师要在以往的教学基础上反思总结,与时俱进,努力创新,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涵,探索出一条符合当代学生学习发展规划的教学途径,使学生在学习当中正确掌握学习方法,以此推动教学质量稳固发展。本文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下的教学现状展开有效分析,以便为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术前预估寰枢椎理论复位距离及复位角度的颅底凹陷寰枢椎复位几何模型,并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5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30例,年龄(48±15)岁(范围:19~69岁)。均以患者颈椎CT正中矢状位截面为蓝本建立寰枢椎复位几何模型,术前根据几何模型测算相关数据,并在术中选择相应高度的融合器置入C1~2小关节间,进行量化复位。收集患者由模型测算的理论复位值、术后实际复位值、术后恢复情况与并发症情况。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理论和实际复位值的差异,以验证此几何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枢椎理论垂直复位距离为(5.79±2.96)mm(范围:1.52~10.96 mm),实际垂直复位距离为(7.43±2.96)mm(范围:1.40~12.77 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P=0.069);理论复位角度为(10.80±2.24)° (范围:7.09~14.86°),实际复位角度为(10.64±7.00)°(范围:3.50~20.5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933)。术后6个月随访时,35例患者均获得满意融合,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无内固定系统移位、断裂,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此几何模型可在术前预估枢椎垂直复位距离和复位角度,为术中置入小关节间融合器的高度、悬臂压棒的角度及复位程度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不断深入,如何通过教学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对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不仅要求教师以教材中的内容为教学目标,还要把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虽然在成年人看来比较简单、具象,但是对知识储备量薄弱的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很难在学习中形成各方面学习能力。然而“图形与几何”一直作为小学数学教育阶段的重点知识内容,也一直都是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教学难题。所以如何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开展高质量的图形与几何教学,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