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认知诗学是20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诗学流派,是西方诗学的新生儿。在西方诗学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中潜藏着一条逐步深化的世俗化的线索,本文探讨认知诗学与西方诗学的承继关系,认为认知诗学的兴起进一步推进了西方诗学的世俗化趋势。
简介:我国古代民间神灵信仰具有世俗性,不存在以"理性化"、"祛除巫魅"为特征的世俗化过程.我国学者所谈论的世俗化,实质上是儒学化,是与世俗生活的融合.神灵信仰的世俗性表现了功利、伦理、泛化等倾向,有时生产方式、生活态度和传统文化的导向作用,与西方基督教世俗化有本质不同.
简介:据新浪网报道,近日,著名作家莫言、张悦然做客《网易阅读客厅》栏目展开精彩对话。对于80后这一代写作者,莫言表示发自内心的欣赏,并认为做一个叛逆的人很容易,顺从世俗难。一开场。80后的张悦然竟然和奠言聊起了“星盘”,她说:“你的星盘很均衡,您不是那种天质癫狂型的作家,月亮是射手座,这个宫是主才华、创作的,
简介:而在中国传统节庆活动中,中国哲学传统中,中国人似乎从来就没有西方人那样脱离物质、脱离社会纯个体精神解放的审美文化传统
简介:傩戏是湘西巫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自苗族进入后,傩戏逐渐在苗人生活中扎根,并且对世俗音乐进行整合,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艺术特色。本文主要对湘西"熟苗区"的傩腔历史渊源进行追溯,并将其与世俗音乐进行对比。
简介:摘要:《啼笑因缘》将爱情故事与政治、经济相连,把人物与故事放在了世俗化的层面进行抒写,从而突出了小说所体现的平民精神。沈凤喜以金钱为主导的爱情观念与樊家树平等自由的恋爱观相矛盾,围绕着人物的性格所主导的爱情悲剧,展示了小说与主流文学相契合的现实意义及其平民意识的流露。
简介:由唐入宋,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在宋代都呈现出有别于唐代的新的特征。关于宋代文化,陈寅恪有过较权威的论述:“华夏民族之
简介: [关键词]宗教佛教寺庙神圣性世俗化 第一,佛教寺庙的世俗化 与宗教神圣性相对的是宗教的世俗性,所以尊重寺庙的宗教神圣性应该是现代佛教寺庙管理的主要路线
简介:黄桂元:按照惯例,我们的对话还是绕不开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是什么时候,何种因由开始创作小说的?"用一些评论家的说法,这相当于规定动作和必答题,也是中国古代文论对于文学研究的经验之谈,所谓的"知人论世",这里面必然有道理。
简介:老子站在"道"的超越立场上对世俗生活进行价值重估,其中最惊世骇俗的莫过于对知识和世俗价值的批判.这种振聋发聩的批判已经穿越时间之维,至今值得人们深入反思.
简介:世俗主义(secularism)最初是以主张伦理与教育不应以宗教为基础的,这一口号在西方带着极强的反宗教色彩,“从社会的道德生活中排除宗教信仰、礼仪和共同感的过程”。而在中国,世俗化面对的则是具有亚宗教性质的政治权威与精英意识(elite)。关注大众始终是文学不遗余力的追求。在文学领域,世俗并非低俗或庸俗,我们不妨将其称为通俗,写社会的深层,
简介:伊曼纽尔·康德,德国古典哲学的鼻祖,其写于1795年的《永久和平论》,为人类社会往何处去所作的哲学性规划,无论是对当下还是未来良序社会的构建与社会幸福感的提升依然散发出持久弥新的魅力.本质上说来,“永久和平”是康德哲学的“德性力量”的世俗彰显.
简介:摘要唐卡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宗教艺术。热贡唐卡是雪域高原文明中璀璨夺目的瑰宝。它的种类、造像、线条、题材、制作工艺都具有显著特征。在全球化语境中,藏族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唐卡的性质也随其改变。本文从现代化发展与宗教世俗化的关系,分析和探讨了热贡地区现阶段出现的宗教艺术世俗化现象。
简介: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一篇课文。对主人公格斯拉的解读,人们往往从"实用""世俗"的视角展开,于是对于其"饿死"的结局不能理解。虽然也可能会对他产生一些同情或感叹,但更多的是惊讶于他为什么不与时俱进、不做广告等。这样,对作品形象及其艺术魅力的感悟便打了很大的折扣。
简介:岭南自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就成为域外佛教的重要传播地。唐代海南已有佛寺的点状分布,宋元至明,佛寺建立逐步扩散到城乡各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众。海南民众围绕佛寺开展的祭拜活动已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在海南的世俗化演变,与宋代以来王朝政策、海洋贸易、谪官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官绅民共同合作互动的结果。宋明佛教在海岛和内陆的传播与世俗化过程表明我国古代陆海开发同步进行。
简介:帝王称谓往往是其权威性以及合法性的象征,而在宋代以"官家"称呼皇帝的现象则屡见不鲜。这里从"官家"称谓的流变、"官家"称谓在宋代的流行、"官家"称谓出现的原因及意义3个方面,考察"官家"称谓与宋代皇权观念之间的关系。"官家"作为皇帝称谓现象的出现,显示出宋代皇权观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是君权神授的"天子观"和注重功业的"皇帝观",而是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
简介:清前期一方面是传统文化观念仍然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市民文化在明代的基础上有所递进,而且由于城镇经济活动的进一步繁荣,推动了民间艺术形式和内容上的更快成熟。同时欧美的文化艺术也随着商品的进口而登陆于东南方和南方。此时,一部分文人追随古人的风气甚盛,并标榜艺术的“正宗”思想,另一部分不得志的文人则把眼光转向民间,使作品贴近民间的色彩。因此,在整个清代,市民文化、俗文化成了主流,同时,艳丽明快、反映世俗生活成了清时期陶瓷艺术所追求的目标。
简介:贱民制是印度教种姓制度的一部分。贱民解放的过程起始于殖民地时期。独立后,印度政府通过制定世俗主义宪法,实行保留制度,采取一系列扶贫措施,提高表列种姓教育水平和营造世俗主义的思想舆洽环境等手段,着力消除这一社会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表列种姓自身的努力也推动了这一问题的逐步解决。
西方诗学世俗化进程中的认知诗学
论我国民间神灵信仰的世俗性
莫言对话张悦然 叛逆很容易顺从世俗难
试论中国世俗审美文化的物欲化倾向
湘西“熟苗区”傩腔与世俗音乐的整合
《啼笑因缘》中现代世俗化的爱情悲剧
论宋代雕塑的世俗化审美特征
佛教寺庙的神圣性和世俗化浅谈
小说是一种世俗故事的飞翔形式
老子对知识和世俗伦理的批判之反思
世俗主义观念与平民化创作追求
德性力量的世俗彰显——康德“永久和平论”述评
论热贡唐卡的世俗化倾向
怎样不按“世俗的观念”解读格斯拉
宋明海南佛寺与佛教世俗化研究
略论“官家”称谓与宋代皇权观念世俗化
五色斑斓——清代陶瓷的世俗之美
印度世俗化进程与贱民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