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牙周炎患者唾液菌群对牙周炎小鼠色氨酸-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信号轴的影响,为牙周炎对全身代谢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方法于2020年6至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收集12名牙周健康者及14例牙周炎患者唾液。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8周龄雄性C57/J小鼠随机分为3组:Sham组(对照组,给予无菌磷酸盐缓冲液灌胃)、P组(牙周炎患者唾液菌群灌胃组)及H组(牙周健康者唾液菌群灌胃组),每组8只。所有小鼠均用丝线结扎法诱导牙周炎,将磷酸盐缓冲液、牙周健康者和牙周炎患者唾液菌群分别对牙周炎小鼠灌胃2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通过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肠道和血清中的色氨酸及吲哚类代谢物的含量,使用免疫组化、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肠道中AhR的表达,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剩余的唾液样本用于检测人唾液中色氨酸及吲哚类代谢物的含量。结果P组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162.38±39.46)pg/ml]显著高于H组[(82.83±20.01)pg/ml](t=4.40,P=0.001),TNF-α[(361.16±123.90)pg/ml]也显著高于H组[(191.66±106.87)pg/ml](t=2.54,P=0.030),P组小鼠结肠(1.18±0.05)和回肠中AhR的表达(0.80±0.13)均显著低于H组小鼠结肠(1.83±0.47)(t=3.09,P=0.015)和回肠AhR的表达(0.80±0.13)(t=4.93,P=0.001)。P组小鼠血清色氨酸[(18.1±3.8)×107]和吲哚乳酸含量[(1.9±0.7)×107)]均显著低于H组血清色氨酸[(26.6±6.6)×107](t=2.49,P=0.037)和吲哚乳酸[(3.7±0.6)×107](t=4.49,P=0.002)。牙周炎患者唾液样本中色氨酸及吲哚类代谢物含量均高于牙周健康者,其中P组唾液样本吲哚丙酸检测值[(1 239.39±818.72)nmol/L]显著高于H组[(56.96±38.33)nmol/L](t=2.83,P=0.022)。吲哚乳酸代谢在唾液、血清及肠道中的表达一致,牙周炎患者唾液菌群导致小鼠肠道中吲哚乳酸产生菌相对丰度下降。结论牙周炎患者唾液菌群可能通过下调肠道色氨酸-AhR信号轴的表达影响全身炎症状态。
简介: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是肝硬化、肝癌和多种肝外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肝脏炎症是NAFLD进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因而调控肝脏炎症有望为延缓和逆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展提供潜在手段。研究发现,肠-肝免疫轴在NASH进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肠道菌群可利用其代谢物诱发糖脂毒性、氧化应激和肠道屏障损伤,而细菌组分如脂多糖、肽聚糖、细菌DNA和胞外囊泡等可经由受损的肠道屏障转位进入肝脏,引发免疫细胞过度激活,进而加剧肝脏炎症反应和促进NASH进展。现围绕肠-肝免疫轴解析肠道菌群介导的肝脏免疫和其在NAS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为研发NASH治疗新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简介:摘要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SA-AKI)作为脓毒症常见的肾脏功能障碍,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日益增加,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基于"肠-肾轴"理论,肠道和肾脏在脓毒症中具有双向协同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内源性代谢物失调和内皮屏障完整性受损等参与了肾脏损伤的过程,肾脏炎症介质水平的升高又干扰了肠道微生物的构成。因此,了解SA-AKI中肠-肾串扰的机制,有助于为制定新的SA-AKI治疗策略提供潜在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粪菌移植疗法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方法:选择 2018年 7月 -2019年 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 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0例。对照组给予青藤碱缓释胶囊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粪菌移植疗法,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前后各因子水平变化以及外周血 NO、 SOD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 IL-8、 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 IL-35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 NO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 SOD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炎症性肠病中应用粪菌移植疗法效果良好,有助于改善炎性因子水平,利于重建肠道菌群,保护肠黏膜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粪菌移植治疗IBS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对IBS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粪菌移植的IBS住院患者28例。所有IBS患者于粪菌移植前、粪菌移植后4和12周完成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系统评分(IBS-SSS)和胃肠道症状分级(GSRS)评分。IBS患者粪菌移植前和粪菌移植后4周行16S rDNA测序,从门、科、属水平分别分析粪菌移植对IBS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结构的影响,进一步应用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筛选差异菌属。采用配对t检验和配对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粪菌移植后12周,IBS-QOL心境恶劣、行为障碍、自体意象、健康担忧、进食逃避和关系拓展6个维度的评分均低于粪菌移植前[分别为43.750分(22.656分,56.250分)比48.438分(32.031分,60.938分)、37.500分(18.750分,56.250分)比46.429分(21.429分,62.500分)、31.250分(14.063分,42.188分)比31.250分(18.750分,50.000分)、41.667分(27.083分,56.250分)比50.000分(41.667分,66.667分)、54.167分(43.750分,72.917分)比66.667分(58.333分,83.333分)、8.333分(0.000分,33.333分)比16.667分(8.333分,33.33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57、-3.429、-2.274、-3.197、-3.042、-2.329,P均<0.05)。粪菌移植后12周,IBS-QOL行为障碍和关系拓展2个维度的评分均低于粪菌移植后4周[分别为37.500分(18.750分,56.250分)比39.286分(19.643分,62.500分)和8.333分(0.000分,33.333分)比16.670分(2.083分,41.6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998、-2.110,P均<0.05)。粪菌移植后4和12周的IBS-SSS、GSRS评分均低于粪菌移植前[(190.32±106.51)、(201.43±102.48)分比(245.93±86.10)分和5.50分(4.00分,9.00分)、5.50分(4.00分,8.75分)比7.00分(6.00分,9.7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02、3.848,Z=-3.081、-3.609;P均<0.01)。粪菌移植后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门水平中,粪菌移植后IBS患者粪便中疣微菌门的丰度高于粪菌移植前(6.74%比0.37%);科水平中,粪菌移植后IBS患者粪便中疣微菌科的丰度高于粪菌移植前(6.74%比0.37%);属水平中,粪菌移植后IBS患者粪便中艾克曼菌的丰度高于粪菌移植前(6.74%比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均=-2.589,P均=0.010)。LEfSe法发现,粪菌移植后4周,IBS患者肠道菌群中艾克曼菌的丰度高于粪菌移植前(6.74%比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线性判别分析值=4.5,P=0.049)。结论初步证实粪菌移植治疗IBS安全、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IBS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和改变菌群结构发挥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腹泻采用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共82例,均为我院收治的腹泻患儿,随机将其分为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法+蒙脱石散治疗)、41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腹泻患儿采取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能取得显著效果,其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脑低灌注(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后大鼠认知障碍及肠黏膜屏障损伤之间的相关性,量化分析慢性脑低灌注所致实验大鼠认知行为改变,以及肠黏膜屏障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与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慢性脑低灌注组(CCH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15只大鼠。通过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建立CCH模型,SHAM组大鼠只分离颈总动脉不结扎。4周后采用旷场实验、物体辨别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情绪唤醒能力,对新事物的探索能力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检测大鼠回肠组织损伤情况,免疫蛋白印迹实验检测回肠组织OPN表达水平,ELISA实验检测大鼠血清OPN水平。采用SPSS 23.0及GraphPad 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旷场实验:与SHAM组[(28.70±10.70)次,(1 030.45±81.51)cm]比较,CCH组大鼠站立次数和运动总路程[(16.70±7.13)次,(736.64±136.71)cm]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4.16,均P<0.05);物体辨别实验:CCH组大鼠的辨别指数(0.44±0.26)低于SHAM组(0.91±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6,P<0.05);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显示,组别和时间主效应均显著(F=383.36,153.87,P<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与SHAM组比较,CCH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与游泳总路程增加(均P<0.05);空间探索实验显示,与SHAM组[(7.20±1.81)次,(9.96±2.95)s]比较,CCH组大鼠穿越次数[(3.00±0.82)次]减少,穿越潜伏期[(29.70±6.28)s]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7.04,均P<0.05)。肠道黏膜病理评分,与SHAM组[(1.98±0.34)分]比较,CCH组评分[(4.52±0.27)分]更高,肠道黏膜损伤更重(t=18.53,P<0.01);免疫荧光实验显示,与SHAM组(125 028.58±33 077.39)比较,CCH组肠道上皮细胞间的claudin-1累计光密度(47 154.50±7 507.29)降低(t=-16.10,P<0.01);免疫蛋白印迹实验,与SHAM组(0.38±0.11)比较,CCH组肠道OPN表达含量(1.20±0.95)增加(P<0.05);ELISA实验,与SHAM组[(3.42±0.66)μg/L]比较,CCH组血清OPN含量[(14.92±1.45)μg/L]明显增加(P<0.05)。认知受损程度与肠黏膜上皮claudin-1表达量、血清OPN含量间均呈负相关(均P<0.01);肠黏膜上皮claudin-1表达量与血清OPN含量呈负相关(r=-0.952,P<0.01)。结论CCH可引发明显的大鼠认知功能受损及肠道黏膜屏障的破坏,血清OPN或可作为CCH致大鼠认知损伤及肠道黏膜屏障破坏的潜在血清学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对脑梗病人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护理,以探究其对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次70例研究者,均是来自2020年6月~2021年6月,本院治疗的脑梗病人,将所有的研究者以字母划分方式可以细化为相同人数的两组,A组(常规的护理方法)与B组(行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的的各项营养指标情况。结果:在采取不同护理后,B组病人的护理效果优势显著;另外B组病人三角肌皮褶厚度也比A组病人偏低,表明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以上表述,将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应用于脑梗病人治疗中,能够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缓解临床症状且效果明显,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与西甲硅油乳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66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不同症状治疗有效率以及胃肠症状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94%)明显高于对照组(75.76%)(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肠症状评分高于治疗后对照组胃肠症状评分(P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疾病的效果。方法:以68例患有腹泻疾病的患儿为样本,样本均在2021年01月至2022年06月收治,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患儿34例(实施蒙脱石散治疗),研究组患儿34例(实施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对比对照组患儿和研究组患儿经不同方式治疗后的症状缓解时间。结果:研究组患儿退热时间、呕吐消失时间、大便正常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组间数据有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腹泻疾病应用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有助于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促进其病情康复,应用效果显著,建议临床医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