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当代动物权利运动的主将汤姆·雷根提出的动物权利论遮蔽了道德共同体成员的理性和道德义务这两个道德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忽视了理性、义务在构建道德共同体中的必要性,也不能在逻辑上全面地说明动物与人类之间以及动物之间的关系。康德主义的道德哲学则仅通过“实践理性”这一标准,即可合理说明人与动物在道德上的不同地位,也能更好地解释和指导人类利用和保护动物的实践。

  • 标签: 动物权利论 实践理性 道德义务 道德主体 康德主义
  • 简介:康德的道德律强调人类理性为自身立法,并认为有理性的人应自觉遵守这种道德法则即道德的意志自律。这种在实践中启迪道德良知和追寻人们心中的道德理想的思想观点,对解决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迷惘和道德危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 标签: 康德 道德律 现代启示
  • 简介:康德既提出了应当把我们的义务认作上帝的命令,同时又反对从神的意志导出道德的神学意义上的他律观念,在本文中将探讨这两种观点如何协调一致。反对自律的建构主义解释;也反对康德拒斥一般意义上的神圣命令论这种通行的主张,将表明康德所反对的神学意义上的他律是某种克鲁修斯所主张的特殊版本的神圣命令论。在此基础上,将发展出一种自律地服从神的道德权威的观念。通过比较康德关于神圣权威的观念和人类政治权威的观念,表明"自律的服从"之现实性。

  • 标签: 康德 自律的建构主义解释 克鲁修斯 神圣命令论 自律的服从
  • 简介:分析了康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前提和路径,指出基于知识的相对性,形而上学自然也是相对的,"相对"意味着不断被超越,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形而上学做了种种阐释,由此形成了形而上学不同的奠基方式。认为康德的批判哲学构成了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用人类学的方式为形而上学奠基,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去探讨人生存在的终极性问题。

  • 标签: 康德 形而上学 奠基
  • 简介:康德将养生学视为与治疗学相对的、预防疾病的艺术,其与中医在养生学的原则方面有三大相似相通之处:强调以德养生、养性,注重以理性克制感性,倡导符合中道的养生之道。对康德养生观与中医养生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既可完善对康德思想的探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中西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

  • 标签: 康德养生观 中医养生学 以德养生 理性养生 中道原则
  • 简介:康德在论及纯粹理性的法规时,提到了理性纯粹运用的"最高目的"和"最后目的",但未给出明确的界定。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康德此处论及的理性纯粹运用的"最高目的"并不在于人的德行(德性)与幸福,而在于推出意志的自由、灵魂的不朽与上帝的存在;与此密切相关,理性纯粹运用的"最后目的"也并不在于人的德福相称或统一("圆善"意义上的至善),而在于由人的意志颁布无条件地有效的道德法则或命令。康德指出,意志自由这一"最高目的"确保了人的理性能够为意志颁布道德法则,换言之,意志自由是道德法则的直接的"存在根据";灵魂不朽这个"最高目的"担保人的行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法则的要求(出于对法则的义务而展开行动,做自己应该做的、不是配不上幸福的事情);上帝存在这个"最高目的"则担保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之后能够享受到配得上德行的幸福,即给人的德行(作为原因)以幸福的结果。"最后目的"则是为人的实践提供普遍的道德法则。

  • 标签: 康德 最高目的 最后目的
  • 简介:第三个超长波开始之时,可以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战略较量的主战场很可能是争夺货币——财政联合体的先导权。当社会主义开始主导全球化的时候,全球化自然就成为社会主义的代名词。第三个超长波终将结束资本主义,同时也结束以与资本主义共存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而进入社会主义中级阶段。

  • 标签: 康德拉季耶夫长波 超长波 政治经济 人类历史 资本主义
  • 简介:康德哲学的两个关键观点是:人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人的先天认识能力用于认识超验本体就产生幻相。关于前者:时空概念和知性范畴不是先天的;提出先天认识能力是为了解决认识论的一般与个别问题;先天认识能力的观点会使认识能力固化,在认识论上会导致现象主义和不可知论,在存在论上会步入唯心论。关于后者:康德对超验本体指什么没有一致的明确说法;二律背反普遍存在,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人的认识能力和方式与认识对象的矛盾"超验本体是可知的"哲学的科学体系的建立,有赖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 标签: 康德哲学 先天认识能力 超验本体 幻相
  • 简介:为了解释财产权的起源,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批判了当时流行的相关理论并选择了诉诸许可法,这使之既不同于格老秀斯式的契约财产理论,也不同于洛克式的劳动财产理论。通过追溯许可法在12世纪教会法学家那里的用法,可以看出康德立足于一个传统之中;而通过回顾康德在不同时期对许可法概念的使用,它的意义在康德思想中的转变及其原因被揭示了出来,《道德形而上学》中的许可法也被表明为是对应于自然法一般性禁令的授权规则。

  • 标签: 许可法 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 法权 一般性禁令
  • 简介:康德以其"哥白尼革命"实现了对传统符合论哲学的翻转,王阳明则以"龙场悟道"为标志实现了对传统理学的翻转。两位哲人均旨在解决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并且其思路都是先验唯心论的。在道德哲学中,两人均从主体内部寻求道德行为的根据,强调遵法守理的重要性。康德以自由定义人的尊严,王阳明则以"洒落"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 标签: 先验 良知 自由
  • 简介:伊曼纽尔·康德,德国古典哲学的鼻祖,其写于1795年的《永久和平论》,为人类社会往何处去所作的哲学性规划,无论是对当下还是未来良序社会的构建与社会幸福感的提升依然散发出持久弥新的魅力.本质上说来,“永久和平”是康德哲学的“德性力量”的世俗彰显.

  • 标签: 康德 永久和平 德性力量
  • 简介:卢梭和康德提出自由学说的目的是要拯救自由,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派哲人普遍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物质界受必然性规律支配,人的理性一旦获得对必然性规律的认识,就能获得自由.启蒙思想家斯宾诺莎认为世界是唯一永恒的实体,又称为神或自然,世界万物是自然运动变化的产物,服从铁一般的自然律的支配,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偶然无因生成的,而是严整有序的自然的一个环节,自由就等于对必然规律的认识.这些学说实质上是将意志自由理解为对外在于自身的必然规律的认识,最终人的自由变成了对绝对必然性的无条件服从,意志丧失了自由选择的能力而沦为宿命.拉美特利提出"人是机器"这一命题,将人的思想归结为有机物质的特性,这种典型机械唯物论否定了思想意识的能动性,从而也就否定了意志自由.

  • 标签: 卢梭 康德 意志自由学说 法国 哲学研究
  • 简介:康德的意识现象学没有采取整体现象学的收缩路径,超出了现象世界,企图立足于人的有限的自我意识,经过现象世界的理论理性的认知把握和作为本质世界的实践理性的把握来实现存在理解。但是,康德的这种论证策略没有消除两者之间的矛盾,仍是一种二元分置、制衡般的平行主义存在理解策略。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则批驳了康德知性的存在理解,通过辩证法与精神现象学的有机结合,用总体性的现象学态度取代了康德分裂性的现象学态度,力图在思辨的层面上消除康德的理性困惑。

  • 标签: 康德 黑格尔 现象学态度
  • 简介:【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教育已成为初中整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必须教授各种运动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锻炼和帮助初中学生,增强他们的意志和素质,使其养成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并向他们提供健康的道德教育。

  • 标签: 初中体育与健康 健康的道德教育 渗透法
  • 简介:康德在其政治作品中展现出两个彼此对立的形象,一是绝对王权的辩护者:二是自由民主政治的开拓者。文章从这个对立出发,认为康德是一个共和主义者,他尝试解决这样一个对立,但是从他的主体批判哲学出发,这个论证任务并未完成。因此,本文借助当代商谈哲学重新考察康德的作品,在他的普遍先天联合的人民意志中发掘出主体间性和两种共和国之间的引导性关联,以此来化解康德两种对立形象之间的紧张。

  • 标签: 人民意志 独白 代表 主体间性 引导性理念
  • 简介:康德的第一类比即实体性类比的论证值得研究。它的主要目标是论证实体在现象的变化中持存。对此,康德给出了三个论证。第一版论证从主观领会入手,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的经验性表象的基底,但由于其存在跳跃和缺漏,最终不令人满意。第二版论证转换角度,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的基底,论证简洁明了,弥补了上述不足。为了说明实体为何不生不灭,康德还补充了一个论证,它一方面捍卫了第一类比的论证目标,另一方面为第二类比做好了铺垫。总的来说,康德的第一类比的论证是可以令人接受的。

  • 标签: 康德 第一类比 实体性 第一版论证 第二版论证
  • 简介:启蒙运动使人们开始质疑道德本身的合理性问题,康德之前的哲学家主要从感性和理性两个角度来论证道德的合理性。康德认为这两派各有弊端,主张道德合理性的论证要植根于人的理性本质之中,采用一种完全形而上学式的方式论证。同时,康德的观点也面临着挑战。

  • 标签: 理性 道德合理性 善良意志 绝对命令 自由
  • 简介: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试图从人性的本质和意义中寻找道德哲学的基石,解决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目的是为人类的道德寻找坚实的基础。细读这本真正伟大的小书,从严谨的论证和思辨的话语中读出了康德内心无比焦虑的心情。细细玩味,深感康德:焦之也深,言之也切;虑之也远,说之也详。哲学植根于生活并指导生活,因此它必然关注生活。每个时代的哲学家,都在关注着他生活的时代,并关注着那个生活时代的问题。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 原理 焦虑 生活时代 道德哲学
  • 简介:对于数学来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部分对时空观念进行先验研究的意义在于,此框架不仅可以为现实的数学成就提供一种哲学辩护,而且还确立了某种主体性的认知结构对于数学结构的奠基关系。康德之后的一些哲学家对其数学哲学的批评某种程度上来源于对感性论与数学关系的误解,但康德本人也有一定责任。先验哲学可以从认知主体的角度为数学的实际形态提供某种必要性的解释,这条进路直至今日仍具有生命力。

  • 标签: 先验感性论 先验哲学 数学哲学
  • 简介:时间问题的关键在于: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理智或心灵有何种关系。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哲学家认为,时空的观念依赖于心灵的本性,物质的空间性被隐含地赋予了比时间更基础的地位——因为空间性作为因果范畴的根基保证了逻各斯秩序的确定性与必然性。柏格森则反对这种先验主义时间观,在他看来,时间的本性就是绵延,它意味着连续、流动、内在、多样,它与空间、测量、间断、同质等无关。他借由绵延引入了一种流变的哲学,在连续变化而又纯粹融合的时间(即绵延)中,逻各斯的序列荡然无存。这正是柏格森主义与康德的先验主义哲学在时间问题上的根本差异。

  • 标签: 时间 空间 绵延 逻各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