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纪录片”与“戏剧”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纪录片是对生活的荧幕真实再现,其核心要素就是真实,人们普遍认为纪录片一定要“纪实”而非像电影电视剧一样包含固定的剧本和专业的演员。戏剧美学顾名思义是一门研究戏剧与戏剧艺术中的美和审美的学科。如何能够在纪实的基础之上讲好纪录片的故事,如何在后期中处理好故事,就要将戏剧美学的元素融入于纪录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纪录片内容表现分析来证明纪录片的纪实美学与戏剧美学是共存的。
简介:摘要目前,“生活美学”己经成为全球美学发展的“最新路标”,这种最新的美学建构己在东西方之间形成了基本共识,2005年之后西方学界出版了关于“生活美学”的多本专著。国际上最重要的美学杂志《美学与艺术批评》(JAAC)的主编苏珊•费金(SusanFeagin),在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期间接受采访时便前瞻说“今天美学与艺术领域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美学与生活的重新结合。在我看来,这个发展趋势似乎更接近于东方传统,因为中国文化里面人们的审美趣味是与人生理解、日常生活结合一体的”。由此可见,国际美学界不仅视“生活美学”为国际美学的最新主流,而且看到了从传统到当代的中国美学对“生活美学”己经与正在做出的贡献。
简介:作为思维的一个先验主体的“我”是一个伴随着一切概念的意识,它只能和意识到它的作为内感官的经验性意识一同“出现”,这是康德对“我”的最为基础性的认识。在实践哲学里没有出自感性的病理学的我的地位,尽管也考虑到了肉体性的“我”的有限性,但理性自己就已独立地规定了意志。理论化的“我”也探入到情感领域,情感得依赖一种朝向知识的可传达性。所以康德理论化的“我”伴随着其写作,其风格是先验哲学无风格的风格。但理论化的“我”在康德那里是无疑具有情感侧面的,如对道德律的敬重始终是这一理性原理的最为紧密的伴随物。另外,康德字面上并不出现的理性的“我”即使是理论化地隐匿地加以表达,还是必然具有其参与世俗生活的社交性。
简介:<正>康德极其推崇先验论;但是,他自认为他的哲学还不是先验论,他的哲学只是为先验论的产生扫清了道路和确立了基础。因此,康德把自己的哲学叫做批判哲学。对于“批判”(Kzitik)这个词的意思理解不同,常常会导致对康德批判哲学的性质、理论贡献和历史地位的估价产生很大的差异。Kzitik这个词是从希腊语来的,本来含有“划分”、“鉴定”、“审查”等多种意思。康德的批判哲学,常常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对认识能力的审查。我认为,还可以把范围扩大一些。从哲学史的角度去看,Kzitik还包括对启蒙运动的哲学成果的划分、鉴定和审查。康德集中讨论了启蒙运动的两个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