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渭南自动气象站2005进入单轨运行。在2a的运行中,自动站的压、温、湿、风、地温等气象要素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天气实况,与人工站观测的差值相对稳定,唯独雨量与人工观测差值较大且不稳定。通过对渭南站2005和2006汛期(4—10月)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降水记录统计、对比分析,

  • 标签: 自动站 降水量 数据质量 人工观测 自动气象站 天气实况
  • 简介:[题目]读某地年平均等降水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M是——海峡,通过该海峡主要的运输物资是

  • 标签: 分布图 降水量 线 海峡
  • 简介:摘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黄河流域水资源状况日趋恶化,下游频繁发生断流,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威胁。降水是黄河流域水资源主要来源,其时空分布与变化直接关系到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也是进一步研究水循环基础。本文首先分析黄河上游降水、气温变化,然后详细分析可利用降水变化特点。

  • 标签: 黄河上游 可利用降水量 变化特点
  • 简介:用测定横向降水订正降水测量中的风场变形误差本项目得到中国气象局支持,并于1988开始实施。自18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雨量器的测量精度受风的影响。高出于地面的雨量器由于收集口上方的风场变形,使得雨量器的收集率偏小。仪器安装高度越高,收集率越小,雪比...

  • 标签: 降水量 降水测量 场变形 横向雨量器 相关系数 对比实验
  • 简介:应用GPS探测的大气可降水(PWV)对2010大连地区降水过程中的水汽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PS/PWV资料能反映大气中水汽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其变化特征与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性质的降水过程PWV变化特征明显不同,稳定性降水过程PWV变化较为平缓,呈明显的单峰结构,对流性降水过程水汽变化程度剧烈,呈震荡趋势,而混合型降水具有两种性质降水的共同特征;降水过程中的GPS/PWV阈值表明,GPS/PWV资料在降水天气预报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大气可降水量 稳定性降水 对流性降水 混合型降水
  • 简介:利用1981—2015黄河上游河曲地区5个气象站的水汽压和降水月资料,运用整层大气可降水经验公式,计算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大气可降水降水转化率,并对大气可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大气可降水呈单峰形态分布,而降水转化率呈双峰分布。1981—2015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平均大气可降水为3315.5mm,其间呈显著增加趋势,而降水降水转化率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根据突变检验,黄河上游河曲地区春、夏季和大气可降水发生突变,突变时间分别为1985、1995和1996。气温是影响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大气可降水变化的主要因素,其次为相对湿度。

  • 标签: 大气可降水量 降水转化率 气候突变 黄河上游河曲地区
  • 简介:摘要利用贵德、循化、尖扎、化隆、同仁5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5平均气温及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5黄河谷地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结果显示;①近55黄河谷地贵德、循化、尖扎、化隆和同仁5站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7、0.25、0.31、0.30、0.38℃/10a,年平均气温升幅贵德、循化最小,同仁最大,近55平均上升速率为0.30℃/10a②黄河谷地区域平均降水为348.3mm,年平均降水的变化倾向率为-0.93mm/10a,黄河谷地区域贵德、尖扎、化隆、同仁4站的降水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是-0.93、-2.5、-1.3、-2.7mm/10a,关键词黄河谷地;气温;降水;趋势分析

  • 标签:
  • 简介:用22(1973~1994)观测资料,由循环主振荡型分析(CSPOP)揭示了东半球500hPa环流、雪盖和中国降水耦合系统的3~4振荡的循环过程。结果表明,环流-冰雪-降水系统耦合振荡(ASRO)存在显著的欧亚太平洋(EUP)和中国东部型(EC)耦合移动波列,其中500hPa高度与雪盖波列空间位相相反,但一致向东南方向移动,而中国降水波列由北向南传播。这反映出欧亚雪盖异常影响欧亚大陆和海洋加热对比,并通过大气内部动力过程激发的耦合空间波的能量频散途径。

  • 标签: 循环主振荡型分析 环流-冰雪-降水耦合系统 耦合振荡 欧亚 中国降水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昌平区国家气象观测站和39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16-2020(4-10月)近5降水观测资料,对昌平全区的降水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昌平区近5夏季降水最大值多数出现在2017,最小值集中出现在2019;出现时间均与国家站一致;区域站普遍大于昌平国家站;7月为降水最多月,6月为最少月。40站4-10月降水最大值多数出现在2016,最小值集中出现在2019;平均降水2016-2019呈逐渐下降趋势,2020出现回升趋势;月平均降水呈正态分布特征。在分片的降水分布中,40站在夏季和(4-10月)降水中均为东部大于西部,昌平国家站最小的特点。

  • 标签: 40站 降水量 变化特征 昌平区
  • 简介:利用宁德市9个气象观测站1969—2015的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等气象资料,采用FAO基于彭曼法的蒸散量计算器计算蒸散量,根据水量平衡关系,得到可利用降水,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宁德市月、季可利用降水降水和蒸散的变化而波动显著,高峰值在6月,低谷值在10月,春夏两季的可利用降水占全年的78%;1969—2015宁德市、夏季、冬季平均可利用降水呈增多趋势,且夏季增幅显著,春秋两季呈减少趋势;宁德市可利用降水空间分布呈地势高的西北部向地势低的东南部递减;气候变暖使宁德可利用降水在季节分配上发生明显变化,夏季成为大部洪涝灾害的多发期,秋季成为局部干旱的多发期.

  • 标签: 宁德 可利用降水量 趋势 气候变暖 彭曼法
  • 简介:试论福建省降水的不均匀性谢皎如(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一、前提福建省东临面积最大的海域──太平洋,西靠面积最大的陆域──欧亚大陆。境内地形多样,降水在在空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由于地形对降水再分配、在全省范围内可划出潮湿、湿润、半湿润、半干燥...

  • 标签: 降水量分布 不均匀性 境内地形 欧亚大陆 水分条件 农业气候资源
  • 简介:利用1974—2015河北邯郸地区16个观测站逐日降水与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邯郸地区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极端降水降水和气温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42a来,河北邯郸地区极端降水指数中除中雨日数呈轻微上升趋势、大雨日数及连续湿日整体无明显变化趋势外,其他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最大1d降水、最大5d降水、极强降水下降趋势显著,且分别于2004、1992、2006发生显著突变。各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幅度区域性差异明显,极值指数以邱县、曲周县减少最显著,绝对指数以峰峰矿区减少最显著,而相对指数则以曲周县减少最显著。除连续干旱日数呈微弱的负相关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除最低气温与中雨日数、连续湿日呈微弱正相关外,最高、最低气温与极端降水指数均呈负相关,极端降水对最高气温的响应比最低气温更敏感。

  • 标签: 极端降水指数 变化趋势 相关分析 邯郸地区
  • 简介:统计分析了1980~1999辽宁人工增雨示范区内5-10月各类降水云系产生不同强度降水降水次数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降水时长与其相对应的降水次数呈反比关系,降水时长越长,其相应的降水次数越少;而降水时长与其降水的分布则呈不规则的波动;降水时长为2-8h的降水对总雨量的贡献为66%,是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的最佳时段。

  • 标签: 示范区 人工增雨 降水云系 降水量 人工影响天气
  • 简介:摘要:20217月24~26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以下简称乌兰县)出现了日降水超历史极值降水天气过程。研究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是一次单日降水超历史极值的强降水,乌兰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日降水突破了历史极值,具有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征。EC模式的降水预报在此次过程的起始时间、降水落区等方面最接近实况,在强对流预报中,应注意参考中尺度模式降水预报的指示。

  • 标签: 乌兰县 降水 天气形势
  • 简介:私人日记是重建历史时期高分辨率降水序列的重要信息源。根据清代姚济所著的《己酉被水纪闻》中记录的上海(松江)18496月下旬至7月中旬逐日天气记录,辅以《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中的记载,确定了上海在大涝的1849的入、出梅日期和梅雨期长度以及梅雨量,并重建了上海该年6月下旬、7月上旬、7月中旬以及整个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降水。结果表明:(1)上海1849入梅时间为6月11日,出梅入伏时间为7月19日,梅雨持续时间38d,超过现代上海多年梅雨持续时间的平均值17d,梅雨期雨量为364.1mm。(2)上海该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总计降雨26d,其中包括3场连续性降雨过程,其中第3场降雨最长连续时间为12d,重建的降雨量为318.6mm。与1954、1991、1998等长江中下游大涝年份上海的降雨相比,18496月下旬至7月中旬,无论是总降雨持续时间,还是连续降雨日数都是最长的;降雨量也是最多的,接近常年平均的2倍。与1951—1998逐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上海的降雨相比,1849总降雨天数仍然是最多的;连续降雨日数处于第2位,降雨量处于第6位。

  • 标签: 日记 1849年 上海 降水重建 梅雨
  • 简介:私人日记中的天气记录是重建历史时期高分辨率降水序列的重要资料。通过摘录、整理《翁同龢日记》中晴、雨(雪)记录,统计了逐月降水日数,并利用降水降水日数之间的转换方程,重建了北京1860~1897的夏季和降水。将重建的降水与当时的器测降水和依据"晴雨录"重建的降水进行对比,综合这3种资料重新估算了北京1860~1897降水,并且将估算降水与旱涝等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依据《翁同龢日记》记录的降水日数重建的降水是基本可靠的,20资料完整年份的降水平均为611.5mm,不过由于重建方法对偏涝降水的估算普遍偏低,致使此重建结果低于重新估算的平均降水(662.6mm);(2)重新估算的1860~1897平均降水为701.3mm,均方差为202mm,与20世纪后半期相比,历史时期的降水略大(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古、今降水际变率大致相当;(3)1891的器测降水较实际偏高,1895的则较实际偏低;并且有些年份(如1869、1863、1885、1889和1887)的旱涝等级尚需进一步验证。另外,验证了《翁同龢日记》中的晴雨(雪)记录在定量重建降水方面的价值,并指出了其不足,为今后利用私人日记定量重建降水提供了参考。

  • 标签: 《翁同龢日记》 北京 降水日数 降水量
  • 简介:7—9月我区进入盛夏季节,此时既是夏熟作物(如晚稻等)生长关键期又是工业生产旺季,工农业都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做好此时的雨量预报,对各行各业合理安排生产,趋利避害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以同安的5个气象要素为因子,采用“数轴分组编码”方法制作同安7-9月的降水预报方法,在40的历史拟合中和5的实际应用中,本方法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做介绍如下。

  • 标签: 月降水量预报 分组编码 数轴 编码法 工业生产 盛夏季节
  • 简介:摘要:为掌握气候变化影响下李仙江景东流域降水变化特征,本文选用景东流域2004~2023降水观测资料,着重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分析等数理统计法对李仙江景东流域降水际分布、季节与月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李仙江景东流域年平均降水为1010.485mm,以-163.36mm/10a的速率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最高与最低降水分别出现在2007与2019降水分别为1504.3mm与781.9mm。夏季降水最多,以7月、8月降水最为充沛,冬季最少。除冬季外,其他三个季节降水均呈减少趋势,与降水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以春季降水降幅最快。

  • 标签: 李仙江景东流域 降水量 变化特征
  • 简介:摘要:通过搜集整理右玉县及其周边平鲁区、山阴县、左云县1981-2020近40逐月、降水数据和卫星遥感森林植被覆盖率数据,采用5滑动平均、线性趋势法,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四个区域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SPSS对四个区域2000-2022的森林覆盖率与降水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研究森林覆盖率与区域降水的关系。

  • 标签: 右玉县 降水量 森林覆盖率 二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