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行肺部转移瘤切除术的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患儿的预后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8例行肺部转移瘤切除术HB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行肺转移瘤切除术HB患儿的预后。结果48例均诊断HB伴有肺转移,其中单独伴有肺转移者30例,肺转移同时伴有其他影响预后高危因素者18例。48例均行肺部转移瘤切除术,43例肺部肿瘤完全切除,5例肿瘤部分切除。25例第1次肺部转移瘤切除术后出现复发(25/48,52.1%),2例疾病进展。患儿中位随访45.5个月,48例行肺部转移瘤切除术患儿的生存时间(83.59±7.01)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58.0%。单纯肺转移组和肺转移同时伴有其他高危因素组的生存时间和3年总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95.89±8.19)个月比(58.95±9.40)个月;79.4%比50.0%;χ2=4.849,P=0.028)]。肺部转移瘤切除术后有复发或进展组及无复发或进展组的生存时间及3年总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56.84±7.22)个月比(112.48±7.08)个月;55.6%比90.5%;χ2=11.03,P= 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肺转移同时伴有其他高危因素的HB患儿发生死亡的风险是仅伴有肺转移患儿的3.424倍(RR=3.424,95%CI:1.264-9.275)。结论肺部转移瘤切除术后患儿的总体预后不良,术后复发比例高;肺部转移同时伴有其他高危因素是影响肺部肿瘤切除术HB组患儿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对鼻咽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咽喉头颈外科收集的102例鼻咽癌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Tiam1 mRNA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NP69、HK-1和CNE-2Z细胞系中Tiam1 mRNA表达水平。采用慢病毒介导Tiam1短发卡RNA(shRNA)和对照shRNA感染CNE-2Z鼻咽癌细胞,建立对照细胞系和Tiam1敲降细胞系,分别为对照组和Tiam1 KD组。采用噻唑蓝(MTT)法分析两组细胞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分析两组细胞侵袭能力;采用异体移植瘤实验分析两组细胞体内生长和转移能力。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癌旁组织Tiam1 mRNA表达水平(1.36±0.29)明显低于鼻咽癌组织Tiam1 mRNA表达水平(3.98±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1,P<0.05)。正常鼻咽上皮细胞Tiam1 mRNA表达水平(1.20±0.26)明显低于鼻咽癌细胞系HK-1和CNE-2Z Tiam1 mRNA表达水平(2.98±0.31、3.16±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2,P<0.05;t=4.209,P<0.05)。对照组细胞吸光度(A)值(1.95±0.22)高于Tiam1 KD组细胞A值(1.37±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4,P<0.05)。对照组细胞体内生长45 d后肿瘤体积[(1 832.37±281.24) mm3]高于Tiam1 KD组细胞[(1 209.31±145.19)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6,P<0.05)。对照组细胞侵袭数量[(109.39±9.31)个]明显高于Tiam1 KD组细胞侵袭数量[(52.19±7.5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9,P<0.05)。对照组细胞体内淋巴结转移数量[(12.43±3.27)个]明显高于Tiam1 KD组细胞[(6.19±2.0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0,P<0.05)。结论Tiam1在鼻咽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参与鼻咽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ISSUE-4D在脑转移瘤和恶性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3月间收治的28脑转移瘤和恶性胶质瘤患者,其中高级别胶质瘤13例,转移瘤15例,对患者采用常规MRI检查以及CT诊断,观察患者不同部位的DCE参数。结果TISSUE-4D表现为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的实性部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近瘤水肿带两种肿瘤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远瘤水肿带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SSUE-4D为脑内转移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规磁共振成像(cMRI)结合磁共振波普(MRS)技术对颅内高级别胶质瘤(HGG)与脑转移瘤(SBM)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28例HGG及26例SBM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均为单发,分析肿瘤的cMRI及MRS特点。结果HGG瘤体呈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内外壁毛糙、厚薄不均,增强后明显环形强化,瘤周水肿16例伴斑片状强化、12例无强化;SBM瘤体呈T1WI稍低、T2WI高信号,内壁毛糙、外壁光整,壁稍厚,增强后环形或结节状强化,瘤周水肿但无强化;HGG及SBM中央坏死区MRS各项数据无明显差异,HGG边缘实质区NAA/Cr值明显低于SB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GG周围水肿区Cho/Cr值升高、Cho/NAA值降低,与SB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GG与SBM信号、形态相似,周围均伴明显水肿,cMRI表现存在重叠现象。两者瘤周水肿的强化特点及MRS存在明显差异,MRS结合cMRI有助于诊断,且MRS对HGG肿瘤侵犯范围有一定提示意义。
简介:病例摘要患者,周国安,男,65岁。因上腹部憋胀、反酸伴消廋2个月余,来我院就诊。胃镜检查示胃底黏膜光滑,皱襞形态规律,见散在的点、片状糜烂灶,黏膜略隆,表面呈黑色,黏液湖色清量中等;胃体下大弯、胃角小弯分别见散在的黏膜略隆,大小0.2~0.6cm,中央凹陷糜烂,表面呈黑色,质稍硬,易出血(图1、2、3)。取组织活检,病理结果示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性)(图4)。经询问病史得知患者左侧腰部有一大小约0.2cm的黑痣生长多年,于2012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痒、痛且面积增大,挠之易出血,反复发生,在当地医院外科就诊,局部切除后,未做病理检查及相关检查。3个月后同侧腋下出现数个肿块,无不适感,未在意。近2个月以来,感上腹部不适、憋胀、反酸、消廋,自行购药口服,症状未见缓减,随来我院就诊。患者随后到北京进一步诊疗,因错过早期最佳治疗时机,没有好的治疗方案,于4月28日于家中去世。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治疗胃肠道肿瘤肝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晋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胃肠道肿瘤肝转移瘤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肝动脉灌注治疗,研究组实施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2.5%,33/40)高于对照组(62.5%,25/40),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生存时间[(300.75±24.56)d]长于对照组[(270.51±47.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道肿瘤肝转移瘤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的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适时延长其生存时间。
简介:摘要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少见亚型,先前研究报道其脑转移发生率为5%~6%。ENKTCL脑转移是一种严重且致命的并发症,但由于发生率低,其自然病程及治疗措施尚不明确。本文报道了本院3例ENKTCL脑转移病例,希望为相关诊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乳酸脱氢酶(LDH)和α-岩藻糖(AFU)肝功能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对肝转移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检测ALP、GGT、LDH采用速率法,检测CEA采用放射免疫法,AFU采用免疫比浊,分别检测136例肝转移瘤和114例未转移原发瘤患者血清,并对以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转移瘤患者组血清ALP、GGT、LDH、AFU和CEA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转移原发瘤组(P<0.05);肝转移瘤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FU、CE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转移瘤血清ALP、GGT和LDH阳性率分别为66.18%,63.23%和60.29%;未转移原发瘤阳性率分别为6.14%,7.89%和6.1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均比单项检测高。5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肝转移瘤的阳性率为72.06%。结论血清ALP、GGT与LDH水平的测定对肝转移瘤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而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早期肝转移瘤的诊断。
简介:1996年9月~1998年12月采用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转移瘤59例,其中单发转移24例,多发转移35例。原发灶除2例外均已行手术切除。首程治疗共106个灶,再程治疗34个灶,共140个转移灶。临床靶体积(CTV)0.29~163.17cm~3,平均9.42cm~3,计划靶体积(PTV)3.62~231.83cm~3,平均17.68cm~3。使100%等剂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的肺腺癌脑转移瘤患者治疗疗效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多中心回顾性分析肺腺癌脑转移瘤患者208例,其中SRT患者86例,SRS患者12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比较两组局部肿瘤控制时间、中位生存期及放射性脑损伤情况。结果SRT、SRS的肿瘤客观缓解率分别为70.9%、71.3%,12个月局部肿瘤控制率分别为89%、86%(P=0.383)。全组中位总生存期为14.3个月,其中SRT为15.6个月,SRS为13.7个月(P=0.349)。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因素为靶区总体积较大(P<0.001)、GPA评分较低(P=0.012)及无敏感基因突变(P<0.001)。SRT、SRS晚期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分别为5.8%、14.8%(P=0.043)。结论SRT与SRS治疗肺腺癌脑转移瘤疗效相似,SRT可能比SRS有更低的晚期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骨巨细胞瘤(GCTB)复发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寻找新的诊治靶点提供必要的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大医医学等数据库以"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复发" "骨巨细胞瘤转移"和"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recurrence of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metastasis of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01年1月—2018年12月国内外有关骨巨细胞瘤复发转移机制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5 703篇,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0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9篇和英文文献31篇。大量的研究证实RANK/RANKL信号通路、基质金属蛋白酶、细胞周期相关分子、肿瘤微环境细胞因子、组蛋白修饰、免疫细胞与相关分子等对GCTB的复发转移有促进作用。结论GCTB较强的侵袭性及远处转移性导致治疗遭遇瓶颈,其复发转移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因此深入研究GCTB的复发转移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