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分析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学龄前儿童多动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诊治的48例学龄前儿童多动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行为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营养支持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58.3%;经Cornners父母评定量表进行评分,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冲动易怒、焦虑急躁、身心障碍、多动指数分别为(2.2±1.2)分、(1.0±0.2)分、(0.5±0.1)分、(4.7±1.3)分和(5.8±1.8)分、(2.6±0.9)分、(1.4±0.4)分、(9.3±1.8)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方法的总满意度分别为91.7%和62.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学龄前期多动症患儿,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受到患儿家长的广泛认可,值得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多种健康危害行为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方法于2017年10-11月,选取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安徽、湖北3个省份的11个城市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抽样方法,纳入109所幼儿园全部的27 987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7 200份。通过问卷调查父母及儿童人口社会学特征、视屏时间和户外活动情况、饮食行为、睡眠时间及情绪与行为问题等信息,并对学龄前儿童的多种健康危害行为和情绪与行为问题进行判定。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多种健康危害行为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结果长江中下游地区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 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分别为9.5%(2 587例)、 9.5%(2 590例)、18.2%(4 958例)、24.5%(6 670例)、11.2%(3 058例)、10.2%(2 770例)。多种健康危害行为累加得分的低、中、高分组3组所占比例分别为30.6%(8 316名)、60.9%(16 568名)和8.5%(2 316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得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多种健康危害行为累加得分较低分组相比,中、高分组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异常、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均较高(P值均<0.05)。结论学龄前儿童健康危害行为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存在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5岁曾患热性惊厥(FS)儿童的认知功能,并评估复杂的、反复发作的和早发型/晚发型FS的严重程度。方法该研究包含了73例来自瑞典哥德堡儿童保健中心接受健康检查的4岁儿童群体,均曾患FS。评估他们的总体认知能力、视觉记忆和注意力,并与20例来自同一医疗中心年龄相仿的无FS儿童进行比较。结果73例儿童中有2例曾诊断为智力障碍(ID)(1例轻度,1例中度),另2例儿童的测试结果符合轻度ID。早发型FS(12月龄前)儿童,常为反复发作性FS,其全量表评分、语言和处理速度IQ均比迟发型FS低。结论早发型FS儿童、尤其是反复发作性FS儿童,其语言和处理速度功能下降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有可能发展为认知和执行功能障碍。这些儿童可能会受益于神经方面的随访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武汉市城区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的发展水平。方法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和自拟“儿童适应行为影响因素调查表”对武汉市城区3所幼儿园90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和评定。结果男童与女童适应能力商数(ADQ)分级的构成比有显著差异(P<0.01);男童时空定向分量表分显著高于女童(P<0.05),生活自理、语言发展、个人取向分量表分及独立功能因子、社会/自制因子和ADQ显著低于女童(P<0.01)。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各分量表值存在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结论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城区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发展存在差异,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指导与训练。
简介: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和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家庭环境量表(FES),分别对194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检测、分析。用卡方检验、T检验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行为异常儿童检出率为12.86%;通过分析儿童性别、父母亲文化程度、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因素,比较儿童之间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收入情况、孕期有无高危等因素与行为问题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环境因素中亲密、情感、矛盾、知识、娱乐、组织在儿童有无行为问题发生之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行为问题发生与家庭环境因素有一定相关性,改善家庭环境因素可以降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对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具体护理措施和相应体会进行总结分析。方法总结分析来院就诊的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儿,对其所接受的治疗方式、具体护理措施以及注意事项、护理体会。结果经过对病例资料的整理分析后发现通过患儿在血液净化的治疗过程中,采取包括病情评估、生命体征监护、并发症预防、血管通路护理在内的全面针对性护理,所有患儿的血液净化方案均顺利完成,治疗效果较理想。结论对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护理,可以保证患儿的血液净化方案顺利完成,减少甚至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使治疗的安全性得到更有利的保障,使患儿的转归更加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眼保健的模式。方法随机选取我市城区幼儿园3932例学龄前儿童(3-6岁)作为本次筛查对象,采用手持自动验光仪筛查儿童的双眼屈光状态,应该重点、详细检查可疑者眼部,医院和幼儿园应该分别保存筛查结果,而且应该调查相关的眼保健因素。结果本组患儿中男性2050例,占到52.1%,女性1882例,占到47.9%。其中478例属于屈光异(12.2%),91例属于弱视(2.3%),8例属于先天性眼病(0.2%)。其中男性、女性异常分别为257例(12.5%)、229例(12.2%)。男性、女性异常率差异对比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不同年龄组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诊断、及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儿童弱视率,因此做好早期儿童眼部筛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医院——幼儿园——家庭一体化眼保模式是一种有效可行的眼保模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营养干预对改善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的评价。方法 参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方案(试行)》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125例学龄前儿童展开分析,分析营养状况并实施半年的营养干预,比较干预前后125例学龄前儿童的营养数值;干预前后的儿童家长知识知晓率。结果干预后,125例学龄前儿童身高、体重、血红蛋白指标指标均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营养数值差异显著(P<0.05);干预后,儿童家长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知识知晓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分析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予以个性化营养干预,可提高儿童营养认知,促进儿童养成健康的进食习惯,改善生长发育水平,预防营养不良,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根据儿童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将小儿年龄划分为七个时期,其中,自三周岁后到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学领前期是为进入小学打下基础,是小学学习的预备。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根本,作为非智力因素之一,对学习开发同样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行调查与分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用心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家长和教师都要做出重要的努力和改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简介:摘要 背景 屏幕时间,定义为观看电视、DVD、视频或玩电脑、手机的时间,屏幕时间会对儿童造成严重的健康后果,如语言学习障碍、攻击行为、吸烟和肥胖。目的:确定在家访时,一项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简单干预措施是否适用于儿童保健,减少屏幕时间。方法:2021年1月-6月,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绵阳市少年宫三江国际丽城幼儿园中班167名儿童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84人,对照组83人。在1月,对研究对象的父母进行一次基线问卷调查。在2、3、4、5月分别进行一次家访,分在3月和5月家访结束时,以及6月学期结束时再次对儿童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在这份调查问卷中,由儿童父母报告孩子吃饭时看电视/视频和玩电脑/视频游戏的情况,过去一周的屏幕时间,儿童的攻击行为等情况。同时,记录儿童的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BMI)。在两组间,和同一组干预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儿童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吃饭看电视的情况,父母每周的屏幕时间,父母报告儿童每周的屏幕时间,父母报告儿童的攻击行为评分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干预次数的增加,研究组儿童的每周屏幕时间逐渐缩短,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的每周屏幕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攻击行为评分和体质指数(BMI)并未随着干预次数的增加而出现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表明,对学龄前儿童的父母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儿童的屏幕时间,改善健康行为。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意识的提升,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关注焦点,学龄前儿童正处在儿童成长阶段的重要时期,其生理、心理的发展对今后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儿童家具作为学龄前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物品,在其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目前市场上的儿童家具忽视了儿童这一使用群体的真正需求。由于儿童的年龄阶段性,在不同年龄时期对于家具存在不同的需求特性,因此,设计出高度贴合儿童身心成长需求的家具是设计师的重要课题。幼儿园是孩子们第一次离开家庭来到学校接受正式教育的场所,这就要求幼儿园要有一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环境,并且要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兴趣、性格等进行培养。但是国内幼儿园内室家具的研究常常被忽略,所以,幼儿园的儿童家具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幼儿园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状况,为降低学龄前儿童伤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郑州市某幼儿园521名3~6岁儿童一年间意外伤害发生情况。结果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9.77%,家中和幼儿园是易发生伤害的场所;意外跌落为最常见的伤害;伤害部位以头部为主;发生季节以夏、冬季较多。伤害程度以轻度居多,次均治疗费用439.57元,以自费为主。结论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安全管理和教育,预防儿童意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