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眶额皮质-纹状体-丘脑CST环路在过去数十年一直被怀疑是强迫症的主要病灶位置,笔者根据结构影像学对照布罗德曼分区,参照几宗国际知名案例进行文献汇总式研究,基于病灶部位的确立,尝试使用帕罗西汀、西酞普兰治疗强迫症可以发现胼胝体、内囊、白质等利手优势侧到尾状核、前扣带回、前额叶(额上回、额中回)、楔前叶、下顶叶、尾状核、壳核、海马旁回、丘脑等部位等病灶部位体积明显变小且FA值趋于正常人数值。

  • 标签: 强迫症 神经影像学 眶额皮质 前扣带回 纹状体
  • 简介:【摘要】  麻醉中机体应激反应受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机制复杂。应激反应分内外源、急慢性,表现为神经兴奋、内分泌激素变化及免疫功能改变。麻醉影响此网络,如吸入、静脉、局部麻醉药及椎管内、全身麻醉技术,均通过多种途径调节应激。神经调节涉及交感副交感平衡与神经核团活性;内分泌调节聚焦于 HPA 轴及其他内分泌腺;免疫调节包括直接和间接作用。基于此,个体化麻醉方案需考虑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新型麻醉药物与技术应精准调控应激反应。这有助于优化麻醉策略,提高安全性与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推动麻醉医学发展。

  • 标签: 麻醉中 机体应激反应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衍生肽P2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方法提取并培养原代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造模后采用CCK-8法观察不同浓度P2对OGD条件下皮质神经元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1/2,Erk1/2)的表达。选取清洁级雄性SD大鼠进行动物实验,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建立大鼠脑卒中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MCAO组和MCAO+P2组,每组12只。术后MCAO+P2组大鼠每日一次皮下注射1 mg/kg P2,持续至术后14 d,其余两组大鼠均皮下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平衡木实验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损伤及恢复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灶周边的神经元凋亡比率,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梗死灶周边脑组织内Erk1/2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 22. 0进行统计分析,平衡木实验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他实验数据以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结果与OGD组相比,0.5,1.0和2.0 μmol/L的P2均可以提高OGD条件下神经元细胞活性,其中1 μmol/L的P2效果最好(2.436±0.284,1.551±0.410,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加入1 μmol/L P2后凋亡相关蛋白bax [(76.120±3.232)%,(88.965±5.208)%,P<0.05]、cleaved caspase-3[(76.736±4.306)%,(97.781±8.111)%,P<0.05]和cleaved caspase-9[(88.833±6.581)%,(104.962±4.788)%,P<0.05]表达均低于OGD组,bcl-2[(56.146±3.882)%,(43.170±6.945)%,P<0.05]以及磷酸化Erk1/2蛋白[(73.583±8.557)%,(55.219±4.615)%,P<0.05]表达均高于OGD组。与MCAO组相比,P2干预后第14天时大鼠瘫痪侧后肢的滑脱率低[(23.438±11.540)%,(41.733±13.631)%,P<0.05],病灶周边神经元凋亡比率低[(13.144±6.485)%,(26. 699±6. 402)%,P<0.05],大鼠梗死灶周边脑组织内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高[(74.062±7.458)%,(53. 327±7.093)%,P<0.05]。结论低浓度NCAM衍生肽P2可对OGD条件下的神经元以及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Erk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 标签: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衍生肽P2 缺血性脑卒中 氧糖剥夺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凋亡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原代神经细胞培养体系对放射性损伤敏感性及其损伤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体系,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以及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体系并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始终正常培养),放射损伤组(对细胞实施X射线单次照射)。72h后,对比评价不同组细胞死亡率、凋亡以及活性氧(ROS)含量变化。结果X射线照射引起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细胞死亡率[(68.0±5.2)%]及ROS含量(103.6±8.8)升高最为明显。共培养体系细胞损伤较轻,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体系则无明显损伤。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和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体系中放射损伤组的细胞死亡率及ROS含量与同体系内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放射损伤组的细胞死亡率及ROS含量与其余两种培养体系同组相应指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元放射性损伤的主要表现是异常凋亡。结论放射损伤后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ROS含量明显增高,导致神经元凋亡失调。因此,ROS可能成为放射性脑损伤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 标签: 放射性损伤 共培养 神经保护 活性氧
  • 简介:摘要重经颅磁刺激是(TMS)近年来一项新开展的抑郁症治疗技术,相关机制可能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有关。本文就此对抑郁症的BDNF假说、rTMS对BDNF的影响及rTMS治疗抑郁症的BDNF变化作一综述。

  • 标签: 重经颅磁刺激 抑郁症 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摘要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相关。交感神经活性主要受中枢交感相关神经系统调控。目前研究发现,该系统主要由下丘脑室旁核、延髓头端腹外侧、延髓尾端腹外侧、孤束核、弓状核、穹窿后器、血管终板器、视前正中核和食欲素神经元等核团组成。这些交感相关神经核团间的作用复杂,其形成的反馈调节神经环路中的某个环节出现异常后,整体的血压调控平衡点即会发生改变,这可能是导致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之一。故本文拟综述高血压中枢交感相关神经系统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标签: 高血压 交感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近年来研究发现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神经干细胞(NSCs)可在侧脑室外侧壁的脑室下区中应激增殖并迁移归巢至损伤区分化为神经细胞,参与神经损伤的修复。但由于归巢数量有限,难以弥补神经元大量坏死所致的空缺,故探讨NSCs归巢的分子机制成为了治疗脑缺血神经损伤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现围绕调控NSCs归巢的相关细胞因子及通路综述如下,以期阐释NSCs在缺血性脑卒中神经细胞损伤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干细胞 归巢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DR12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河南大学附属南阳市中心医院和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6月到2019年6月收集的132例脑胶质瘤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WDR12蛋白表达水平;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分为对照组和WDR12 KD组,分别转染对照组短发卡RNA(shRNA)和WDR12 shRNA,48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测定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细胞凋亡水平和周期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WDR12对凋亡和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癌旁组织中WDR1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1.18±0.19)明显低于神经胶质瘤组织WDR1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3.18±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97,P<0.05)。对照组细胞培养48 h后吸光度(A)值(2.18±0.13)明显高于WDR12 KD组细胞48 h A值(1.53±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2,P<0.05)。对照组细胞克隆形成率[(79.43±9.32)%]明显高于WDR12 KD组细胞克隆形成率[(37.99±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9,P<0.05)。对照组细胞凋亡比例[(4.07±1.04)%]明显低于WDR12 KD组细胞凋亡比例[(15.88±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1,P<0.05)。对照组细胞S期比例[(36.19±4.25)%]明显高于WDR12 KD组细胞S期比例[(49.57±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5,P<0.05)。对照组细胞G2期比例[(25.04±2.89)%]低于WDR12 KD组细胞G2期比例[(17.53±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3,P<0.05)。对照组细胞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1.07±0.10)明显低于WDR12 KD组细胞(2.76±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1,P<0.05)。对照组细胞CDK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1.95±0.18)明显高于WDR12 KD组细胞(0.76±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1,P<0.05)。结论WDR12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呈高表达,敲降WDR12可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

  • 标签: 胶质瘤 增殖 凋亡 细胞周期
  • 简介:摘要认知障碍会增加跌倒风险,是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早期的步态障碍(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也可以预测神经退行性疾病。因此,认知障碍和跌倒并不是两个独立的问题,二者高度相关并可能存在共同的病理机制。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探讨认知障碍对老年人跌倒风险的影响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并为未来跌倒预防与相关临床干预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建议。

  • 标签: 认知障碍 神经生物学 跌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诱导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CIPNP)的分子机制。方法SPF级SD雄性大鼠1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奥沙利铂实验组(5.0%葡萄糖溶液中溶解2.4 mg/kg奥沙利铂,n=8)和对照组(等体积5%的葡萄糖溶液,n=8)。通过奥沙利铂连续给药建立大鼠CIPNP模型,测定并比较两组大鼠机械性痛觉、热痛觉过敏、冷痛觉过敏等疼痛行为学指标。采用RNA测序技术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基因转录组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奥沙利铂诱导CIPNP的分子机制。结果实验组大鼠在第7天开始出现机械痛觉异常和冷热痛觉过敏,在第14天达到最强。通过转录组测序,共定量到20 152个基因,以组间差异倍数绝对值≥2和P<0.05的标准筛选到379个差异表达基因(DEG);其中Npy、Car3、Cdkn1a、Nts、Prc1、Ms4a7和Ecel1 7个基因为外周神经损伤疼痛相关基因。通过基因本体论功能分析,奥沙利铂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氧运输、细胞分裂、中间体、着丝粒、氧转运蛋白活性、氧结合等功能。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信号通路(KEGG)分析,奥沙利铂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疟疾、非洲锥虫病、原发性免疫缺陷、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PPAR)等。结论奥沙利铂可能通过诱导疼痛相关基因以及相关信号通路引起外周神经性疼痛。

  • 标签: 奥沙利铂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转录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丙泊酚精神依赖形成的机制与腺苷A2A受体-神经递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采用间断腹腔注射丙泊酚40 mg/kg,连续14 d的方法建立丙泊酚依赖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6组(n=8):中枢对照组(c-C组)、中枢激动剂组(c-CGS组)、中枢拮抗剂组(c-DMPX组)、外周对照组(p-C组)、外周激动剂组(p-CGS组)和外周拮抗剂组(p-DMPX组)。c-CGS组和c-C组于建模后立即颅内注射腺苷A2A激动剂CGS-21680 2.5 ng/0.5 μl或等量生理盐水,p-CGS组和p-C组腹腔注射CGS-21680 0.1 mg/kg或等量生理盐水;c-DMPX组于每次丙泊酚注射前20 min颅内注射腺苷A2A受体拮抗剂DMPX 50 ng/0.5 μl,p-DMPX组腹腔注射DMPX 0.25 mg/kg。分别于建模前、建模后即刻、激动剂或生理盐水给药后(干预后)测定位置偏爱值(CPP值)。建模后1 d时处死大鼠取血标本及脑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及海马多巴胺(DA)、谷氨酸(Glu)及大脑皮层5-羟色胺(5-HT)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脑皮层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结果与建模前比较,建模后即刻c-C组、c-CGS组、p-C组和p-CGS组CPP值升高(P <0.05),c-DMPX组和p-DMPX组CP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造模后即刻比较,干预后c-C组和p-C组CP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GS组和p-CGS组CPP值升高(P<0.05)。与c-C组比较,c-CGS组海马DA和Glu含量增加,c-DMPX组海马Glu含量减少,大脑皮层5-HT含量增加,p-ERK1/2表达下调(P<0.05);与p-C组比较,p-CGS组血浆及海马DA和Glu、大脑皮层5-HT和p-ERK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MPX组海马DA和Glu含量减少,大脑皮层5-HT含量增加,p-ERK1/2表达下调(P<0.05)。结论大鼠丙泊酚精神依赖形成的机制可能与激活腺苷A2A受体,增加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进而上调ERK活性有关。

  • 标签: 二异丙酚 物质相关性障碍 受体,腺苷A2A 神经递质 MAP激酶信号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lit引导配体2(Slit2)对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和神经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60只SPF级5~6周龄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Slit2注射组,每组20只。糖尿病模型组和Slit2注射组小鼠采用链脲霉素腹腔内注射法建立糖尿病模型。构建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模型,Slit2注射组于造模后即刻结膜下注射Slit2重组蛋白,糖尿病模型组小鼠结膜下注射等容量PBS,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采用角膜荧光素染色法观察小鼠角膜上皮缺损后24、48和72 h愈合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小鼠角膜上皮中Slit2及其相关受体mRNA的表达;采用角膜铺片β-tubulin Ⅲ荧光染色法观察小鼠角膜神经形态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小鼠角膜上皮中Slit2的表达分布及修复的角膜上皮中Slit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苏氨酸蛋白激酶(AKT)、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Ki67的表达。将小鼠角膜上皮干/祖细胞系(TKE2)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和Slit2干预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EGFR/EGFR、p-AKT/AKT、p-ERK/ERK和β-catenin的表达;取高糖培养的TKE2,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0.01、0.1和0.5 μg/ml Slit2处理10 min及0.5 μg/ml的Slit2处理前和处理后10、20、30、60、120 min时p-EGFR/EGFR和p-AKT/AKT的表达。原代培养各组小鼠三叉神经节(TGs)细胞,采用β-tubulin Ⅲ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Slit2对于TGs细胞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角膜上皮刮除后48 h和72 h,与正常对照组和Slit2注射组比较,糖尿病模型组小鼠角膜上皮修复速度明显减慢。糖尿病模型组小鼠正常角膜上皮中Slit2及其Robo1、Robo2、Robo4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模型组损伤修复的角膜上皮中Slit2免疫荧光强度明显弱于正常对照组。角膜铺片神经荧光染色显示,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角膜上皮损伤后7 d Slit2注射组角膜神经丛致密,神经纤维数量增多且分布均匀,神经末梢可见较多分支。正常对照组和Slit2注射组修复的角膜上皮中p-EGFR、p-ERK、β-catenin和Ki67荧光明显强于糖尿病模型组。高糖组TKE2细胞内p-EGFR/EGFR、p-AKT/AKT和β-catenin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Slit2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lit2处理高糖培养TKE2细胞后10 min,p-EGFR/EGFR和p-AKT/AKT的相对表达量较处理前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Slit2质量浓度的增加,TKE2细胞中p-EGFR/EGFR和p-AKT/AKT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Slit2质量浓度为0.5 μg/ml时对EGFR和AKT信号通路的活化作用最明显。高糖组体外培养的TGs突触长度为(40.52±5.44)μm,明显短于正常对照组的(72.14±9.48)μm和Slit2注射组的(73.04±4.66)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lit2通过激活EGFR信号通路对糖尿病模型小鼠角膜上皮发挥保护作用,并通过增加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促进TGs细胞轴突生长,发挥神经保护能力。

  • 标签: 神经轴突导向因子 角膜上皮细胞 三叉神经节 糖尿病角膜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沙门菌致病岛1(SPI1)蛋白在神经母细胞瘤中调控有氧糖酵解(即Warburg效应)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运用公用数据库,解析神经母细胞瘤中调控Warburg效应的候选关键转录因子SPI1;经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过表达/敲低SPI1的SK-N-BE(2)细胞株,分为空载体对照(Mock)组、SPI1过表达(SPI1)组、随机干扰(sh-Scb)组、SPI1干扰(sh-SPI1)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靶基因启动子活性和表达水平;分光光度计法和糖酵解压力试验检测有氧糖酵解水平;软琼脂克隆形成和基质胶侵袭检测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活性。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SPI1组己糖激酶2(HK2)表达高于Mock组(3.63±0.53比1.00±0.05,t=17.462,P<0.05),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表达高于Mock组(3.28±0.39比1.00±0.03,t=17.651,P<0.05),细胞外酸化率(ECAR)高于sh-Scb组[(32.17±3.15) mpH/min比(9.82±1.49) mpH/min,t=10.352,P<0.05],克隆形成数高于Mock组[(163.30±7.59)个比(48.02±4.85)个,t=17.840,P<0.05],侵袭细胞数高于Mock组[(184.70±10.58)个比(88.33±5.56)个,t=8.214,P<0.05]。sh-SPI1组HK2表达低于sh-Scb组(0.33±0.02比1.00±0.04,t=14.370,P<0.05),PGK1表达低于sh-Scb组(0.34±0.02比1.00±0.03,t=19.192,P<0.05),ECAR值低于sh-Scb组(3.07±0.48比10.05±1.37,t=7.580,P<0.05),克隆形成数低于sh-Scb组[(21.33±3.96)个比(44.67±5.69)个,t=5.916,P<0.05],侵袭细胞数低于sh-Scb组[(40.67±3.48)个比(88.00±6.89)个,t=4.99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转录因子SPI1通过增强HK2和PGK1表达,促进神经母细胞瘤的Warburg效应和肿瘤进展。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基因转录 沙门菌致病岛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瑞巴林对大鼠急、慢性臂丛神经痛模型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月龄2~3个月,体质量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急性治疗组(POD1组)和慢性治疗组(POD12组),每组各12只。臂丛神经下干内注射蛇毒建立臂丛神经损伤模型,POD1组于造模成功后第1日起口服普瑞巴林30 mg/kg,连续给药6 d。POD12组于术后第12日起口服普瑞巴林30 mg/kg,连续给药6 d。各组于术前和术后3、6、9、12、15、20、30和60 d观察大鼠左前肢及右后肢对机械刺激的疼痛反应阈值,同时录像观察自发痛行为学表现。术后14、60 d每组各取2只大鼠行主动脉灌注后取材,电镜下观察臂丛神经和颈髓(C8~T1)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POD1组术后6、9、12、15、20、30及60 d左前肢机械痛阈提高,POD12组术后30、60 d左前肢机械痛阈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POD1组术后20、30及60 d右后肢机械痛阈提高,POD12组术后30、60 d右后肢机械痛阈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POD1组术后6、9、12、15、20、30及60 d探究行为次数和时间增加,修饰行为次数和时间减少;POD12组术后30及60 d探究行为次数和时间增加,修饰行为次数和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电镜下观察各组术后14、60 d臂丛神经及颈髓(C8~T1)有明显脱髓鞘改变。POD1组和POD12组术后60 d电镜下臂丛神经下干脱髓鞘好转,但(C8~T1)有髓纤维改善不明显。结论普瑞巴林可通过改善臂丛神经脱髓鞘对大鼠急、慢性臂丛神经痛有治疗作用,且对急性臂丛神经痛效果更明显。

  • 标签: 普瑞巴林 臂丛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痛
  • 简介:摘要局部血管神经功能失调是玫瑰痤疮发病的重要因素,已证实神经源性炎症是神经血管失调的重要环节,而皮内注射肉毒毒素可缓解面部潮红、灼热表现,可能与抑制神经末梢神经肽释放以及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有关。本文综述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神经源性炎症以及肉毒毒素治疗玫瑰痤疮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玫瑰痤疮神经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红斑痤疮 神经原性感染 肉毒毒素类
  • 简介:摘要2型糖尿病共病抑郁 (type 2 diabetes comorbid depression, T2DD)使患者自我管理和依从性变差,增加社会负担。然而,T2DD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免疫炎症系统、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以及T2DD的神经影像学改变方面。因此,本文就当前T2DD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以了解其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糖尿病 抑郁
  • 简介:目的体外诱导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并探讨分化过程中多效蛋白(PTN)mRNA的表达。以了解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特性和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培养法分离成人MSCs,原代和传代培养。取第6代MSCs设对照和试验组进行诱导,诱导后30min至3d,观察细胞形态并计数。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分化后细胞神经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MAP)-2,胶原酸性蛋白(GFAP)和诱导前、诱导后12hPI’NmRNA的表达。结果接种24h后MSCs开始贴壁,呈圆形或椭圆形。3d后可见梭状细胞呈集落状生长,10~14d融合。第5~6代时呈现较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诱导后胞体向胞核收缩;出现双极及多极细胞。12h变形细胞增多,细长突起相互连接。24h后变形细胞增多不明显。诱导后12h大部分细胞表达NSE(6439±0.07)%、MAP-2(60.05±0.09)%,未检测到GFAP的表达,RT-PCR半定量检测有NSEmRNA的表达(O.66±O.15)。实验组诱导后12h细胞有PrNmRNA的表达(0.689+0.017)。结论建立了稳定的成人MSCs培养增殖体系,MSCs可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在分化过程中有外观形态变化和特异性标志物NSE和MAP-2的表达,同时有PINmRNA的表达。提示PTN可能参与调控了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体外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神经性骨关节病(DNOAP)患者软骨的病理表现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西安市红会医院收治的8例DNOAP患者的胫距关节、距下关节、距舟关节的关节软骨为DNOAP组,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20~66(55.7±3.8)岁;2017年4月—2018年7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因车祸或严重外伤截肢的8例患者的胫距关节、距下关节、距舟关节的关节软骨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19~65(57.6±3.7)岁。取DNOAP组和正常对照组软骨样本,使用Masson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软骨组织病理学特征,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软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取DNOAP组和正常对照组软骨样本进行软骨细胞培养,采用DCFH-DA探针方法通过Image-Pro Plus软件分析荧光强度检测软骨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软骨细胞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白细胞介素(IL)-1β、骨保护素(OPG)、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软骨细胞凋亡率。结果DNOAP组软骨病理检查见透明软骨呈条索状排列,软骨细胞减少,软骨下骨增生,结构紊乱,软骨下骨区域大量破骨细胞形成;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见DNOAP软骨细胞的线粒体肿胀,膜结构不完整,排列紊乱,内质网严重肿胀,细胞核变大,染色质出现部分断裂,浓聚在核膜边缘。正常对照组软骨病理检查:正常软骨组织可见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软骨基质染色均匀,软骨下骨排列整齐;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软骨细胞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细胞核内可见正常浓缩的染色质。DNOAP组软骨细胞的活性氧荧光强度为28.1±2.3,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1.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059, P<0.01)。Western blot检测DNOAP组RANKL、TNF-α、IL-1β及IL-6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OPG、aggreca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62、9.780、12.479、11.696、8.792、7.726, P值均<0.01)。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DNOAP组软骨细胞凋亡率为3.3%±0.2%,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63, P<0.01)。结论DNOAP的病理学特征是软骨结构和细胞器破坏严重,炎症反应在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 标签: 关节病,神经原性 糖尿病 软骨 软骨细胞 病理学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线粒体功能障碍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高血糖、化疗药物与创伤等均可损害线粒体功能,造成细胞能量生成障碍、活性氧代谢异常、膜通透性转换孔功能紊乱、细胞凋亡、自噬异常与细胞内Ca2+的异常摄取,从而导致机体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进一步发展。文章从线粒体功能障碍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和机制进行阐述,并且对线粒体靶向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现状及展望进行说明,以期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线粒体功能障碍 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