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复杂疾病。近年研究证实,中枢神经系统奖赏环路中的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神经元和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但具体的神经环路连接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通过跨单突触病毒颗粒的逆行标记,研究小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与外侧下丘脑(LH)是否形成神经环路连接,从而进一步探索LH是否通过 VTA 与 mPFC 还是 NAc 形成单突触神经环路连接。方法:通过立体定位仪将逆向跨单突触病毒颗粒AAV2/5-DIO-TVA-mCherry和AAV2/5-DIO-RG注射到LH脑区,5周后再将SAD△G-EGFP(ENVA)注射到VTA脑区,再等5周取脑采用免疫组化观察VTA与LH脑区是否有单突触投射关系。结果:将病毒定位注入VTA后,可观察到LH内可见荧光的投射纤维。结论:VTA多巴胺神经元的下游可投射到外侧下丘脑,形成单突触投射关系。

  • 标签: 腹侧被盖区 多巴胺 外侧下丘脑 神经环路
  • 简介:摘要:脑卒中后抑郁在神经心理学上涉及复杂的机制,包括神经递质失衡、神经元损伤和神经网络重组等。治疗策略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上,如抗抑郁药物和认知行为疗法。此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对恢复患者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当前研究进展,旨在为脑卒中后抑郁的神经心理学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和临床指导。

  • 标签: 脑卒中后抑郁 神经递质 神经元损伤 神经网络重组 治疗策略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脑屏障是位于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天然屏障,可严格控制血液中的感染性病原体入侵大脑,维持大脑内环境稳定。然而,嗜神经病毒却能破坏或逃避血脑屏障入侵脑部,引发脑炎或脑膜炎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有些甚至威胁生命。本文主要对一些较常见的嗜神经病毒穿越血脑屏障入侵大脑的不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嗜神经病毒 血脑屏障 中枢神经系统 致病机制
  • 简介:摘要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的病理过程在急性期过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在继续演变,常出现神经变性和神经退行性后遗症。神经血管单元(NVU)功能障碍导致的微循环血管功能障碍和血脑屏障功能障碍,与众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针对NVU功能障碍病理机制的研究是TBI相关性神经变性的热点研究领域。本文围绕上述内容进行综述,以期为治疗TBI后神经变性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颅脑损伤 神经血管单元 血脑屏障 微循环血管 神经变性
  • 简介:摘要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是通过对迷走神经传入纤维的间断性慢性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的神经调节技术,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的疗效显著,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难治性癫痫、抑郁症和偏头痛等疾病的治疗。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术(taVNS)是一种基于传统VNS及迷走神经解剖特点发展而来的新型无创性神经调节疗法,具有广泛的中枢调节作用,通过调节认知相关脑皮质及神经核团功能、调节炎症反应、促进神经递质传递等,改善认知状态,在认知相关疾病中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围绕taVNS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中枢神经调节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术 认知功能障碍 中枢神经调节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辅助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并探讨其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外周血T细胞活化状态以及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疼痛科就诊并确诊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2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迷走神经组(n=10)和非迷走神经组(n=10)。全部患者在给予普瑞巴林口服(75 mg/次,2次/d)基础上,迷走神经组给予耳甲艇处TaVNS,非迷走神经组于患侧耳垂处给予经皮非迷走神经电刺激,2次/d,30 min/次,共治疗1周。记录患者每日治疗后NRS评分,取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T细胞中CD71及nAChRα7的表达,用ELISA检测其炎性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结果迷走神经组治疗后NR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2.9±1.2)比(5.4±0.8),P<0.05],非迷走神经组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1.2)比(5.1±0.9),P>0.05];迷走神经组治疗5 d后NRS评分较非迷走神经组下降明显(P<0.05)。迷走神经组治疗后外周血CD4+ T细胞中CD71表达较治疗前及非迷走神经组明显下降(P<0.05),nAChRα7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非迷走神经组治疗后外周血CD4+ T细胞中CD71与nAChRα7表达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迷走神经组外周血中TNF-α与IL-1β表达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非迷走神经组外周血中TNF-α与IL-1β表达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治疗后迷走神经组IL-1β表达较非迷走神经组下降(P<0.05),TNF-α表达较非迷走神经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TaVNS对于辅助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能提高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D4+ T细胞活性、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有关。

  • 标签: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迷走神经 经皮神经电刺激
  • 简介: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真性或特发性)和继发性(症状性)两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N)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仍未完全明确,认识也不一致.本文根据近年来一些学者临床观察、手术所见、病理解剖和动物实验等方面研究成果,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重点介绍神经压迫学说.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病因 发病机制 中枢病因学说 神经压迫学说 生化免疫学说
  • 简介:大量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除有降低胆固醇作用外,还有许多非降脂作用,这些作用可能是他汀类药物神经保护的机制。动物实验提示,他汀类药物具有增加NO、扩张血管、拮抗炎症因子、抗氧化损伤、抗血栓、促进缺血后血管再生、神经再生和突触形成等多种有益效应。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缺血性卒中 神经保护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苦瓜多糖对肾脏、肝脏、心脏和神经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实验使用动物模型和体外细胞实验方法。结果显示,苦瓜多糖能够显著降低肾脏、肝脏和心脏组织中的氧化应激水平,并减轻组织损伤。此外,苦瓜多糖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苦瓜多糖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和调节抗氧化酶的表达来发挥其保护作用。总的来说,苦瓜多糖具有显著的肾脏、肝脏、心脏和神经保护作用,并且其机制与抗氧化和抗炎反应有关。这些发现为苦瓜多糖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苦瓜多糖 肝脏 心脏 肾脏 神经 保护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胺酮对SD幼鼠认知功能和海马神经元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幼年大鼠按照数字表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氯胺酮组,氯胺酮组经腹腔注射氯胺酮50 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两组连续注射6 d。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两组幼鼠学习记忆能认知能力;采用尼氏染色测定海马神经元数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Caveolin-1、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分析两组幼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比例;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对照组幼鼠第1天逃避潜伏期[(49.82±5.67) s]明显低于氯胺酮组幼鼠第1天逃避潜伏期[(71.45±8.09)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2,P<0.05)。对照组幼鼠第2天逃避潜伏期[(40.33±4.98) s]明显低于氯胺酮组幼鼠第2天逃避潜伏期[(68.91±7.85)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9,P<0.05)。对照组幼鼠第3天逃避潜伏期[(35.21±4.38) s]明显低于氯胺酮组幼鼠第3天逃避潜伏期[(69.44±7.81)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95,P<0.05)。对照组幼鼠第4天逃避潜伏期[(26.81±4.32) s]明显低于氯胺酮组幼鼠第4天逃避潜伏期[(66.96±6.39)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0,P<0.05)。对照组幼鼠穿台次数[(19.54±4.99)次]明显低于氯胺酮组幼鼠第4天逃避潜伏期[(9.20±3.3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9,P<0.05)。对照组幼鼠海马神经元数量[(34.25±6.21)个/视野]明显高于氯胺酮组幼鼠海马神经元数量[(17.58±5.12)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2,P<0.05)。对照组幼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比例[(2.01±0.91)%]明显低于氯胺酮组幼鼠海马神经元凋亡[(14.89±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1,P<0.05)。对照组幼鼠海马组织Caveolin-1、GAP-43和NCAM蛋白表达水平(1.28±0.17、0.98±0.11、1.15±0.13)明显高于氯胺酮组大鼠海马组织(0.69±0.09、0.43±0.10、0.61±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8、3.311、3.091,P<0.05)。结论氯胺酮可引起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引起神经元细胞减少,改变突触可塑性,进而影响幼鼠学习记忆能力。

  • 标签: 氯胺酮 学习 记忆 凋亡 突触可塑性
  • 简介:摘要神经管畸形是在胚胎发育早期由于神经管闭合不全或障碍引起的一组严重的先天性畸形,包括无脑畸形、脑膜膨出和脊柱裂。线粒体是生物氧化和物质代谢的重要场所,是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卵母细胞成熟、受精及胚胎发育的全过程,其代谢及功能正常是胚胎正常发育的关键。因此,线粒体功能异常可能是神经管闭合障碍的机制之一。Slc25a32、SHMT2、MTHFD2/MTHFD2L、MTHFD1L、GCS是线粒体一碳代谢通路的关键分子,该文将从上述几个关键分子出发,结合线粒体内单碳代谢链及氧化呼吸链两条主要代谢途径,对线粒体功能在神经管畸形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神经管畸形 线粒体 一碳代谢 呼吸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缓激肽后处理对心肺复苏(CPR)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8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搏骤停组(CA组)、缓激肽后处理组(BK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抑制剂Compound C+缓激肽后处理组(CP+BK组),每组最终取8只大鼠进行后续实验。采用窒息法诱导大鼠心搏骤停模型;Sham组仅给予动静脉置管、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等有创操作,未用窒息法诱导心搏骤停。心搏骤停前30 min,CP+BK组大鼠腹腔注射Compound C(250 μg/kg),其余各组大鼠经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二甲亚砜(DMSO),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48 h BK组和CP+BK组经腹腔注射缓激肽150 μg/kg,其余各组经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ROSC后72 h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量表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p62的表达;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自噬小体形成情况;采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试验(TUNEL)检测各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CA组NDS评分明显降低(分:60.75±5.80比80.00±0.00,P<0.01),LC3、p62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多〔LC3(A值):1.04±0.64比0.40±0.14,p62(A值):2.75±0.57比0.36±0.12,均P<0.05〕,自噬小体明显增多,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39.00±8.00)%比(3.87±1.90)%,P<0.05〕。与CA组比较,BK组NDS升高(分:67.75±6.32比60.75±5.80,P<0.05),LC3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A值:1.60±0.34比1.04±0.64,P<0.05),自噬小体数量增多,p62蛋白表达量及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62(A值):1.51±0.32比2.75±0.57,细胞凋亡率:(23.03±1.91)%比(39.00±8.00)%,均P<0.05〕。与BK组比较,CP+BK组NDS降低(分:59.00± 8.19比67.75±6.32,P<0.05),自噬小体数量减少,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量明显降低(A值:0.62±0.41比1.60± 0.34,P<0.05),p62表达量和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62(A值):3.50±0.47比1.51±0.32,细胞凋亡率:(44.53±10.15)%比(23.03±1.91)%,均P<0.05〕。结论缓激肽后处理可以通过激活自噬、减少神经元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标签: 心搏骤停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缓激肽后处理 自噬
  • 简介:摘要恐惧记忆在经过多次提取之后,会被暂时抑制,这种现象称为记忆消退。如何减少甚至消除恐惧记忆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等恐惧相关疾病治疗的关键。基于巴甫洛夫恐惧调节任务的单一消退训练只能够抑制条件性恐惧记忆的表达,并不能消除已获得的条件性恐惧记忆。而基于记忆的再巩固理论所提出提取-消退范式,对恐惧记忆的擦除和改写具有更持久的效果,并且能够有效阻止恐惧记忆的返回。研究表明,提取-消退与多种神经递质受体如谷氨酸受体(glutamate receptor,GluR)、多巴胺受体(dopamine receptor,DAR)、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L-type 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s,LVGCCs)以及大麻素等密切相关,并且其效果也与提取-消退记忆阶段等因素有密切关联。目前对于提取的边界条件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行为学层面,分子机制等层面探究较少。文章从分子神经生物学层面出发,以记忆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受体及分子机制为切入点,整理近年来与提取-消退相关的机制研究,为PTSD等恐惧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号通路、分子靶点,并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条件性恐惧记忆 提取-消退 谷氨酸受体 多巴胺受体 大麻素受体
  • 简介:摘要上气道高反应性(upper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HR)疾病主要包括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局部变应性鼻炎、非变应性鼻炎伴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等,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疾病,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除了传统的免疫学理论外,还存在神经免疫机制。本文主要介绍神经免疫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进展;AHR时神经免疫的主要形式,如神经源性炎性反应,2型固有淋巴细胞诱导的Th2样反应等;瞬时受体电位及其在冷热刺激诱发神经源性炎性反应和免疫源性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机制;生物钟紊乱及其对外周靶器官生物时相的影响;最后结合翼管神经切断术介绍神经阻断在神经免疫调控中的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穿透素1(NPTX1)对滑膜肉瘤细胞侵袭性的影响并探索其机制。方法使用公共数据库资源(GEO)下载滑膜肉瘤转录组数据及相关临床信息(GSE40025),根据转移灶的有无将患者分为肺转移组及无转移组两组。使用R语言Limma数据包分析两组间差异表达基因,并使用Student’s T检验分析两组间NPTX1的表达。本研究使用KM plot数据库网站分析多个恶性肿瘤中NPTX1表达水平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并绘制KM曲线。使用shRNA在SW982细胞系建立稳定敲低NPTX1的模型并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验证敲低效率。细胞中靶蛋白的表达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进行检测。在体外培养的SW982细胞中,根据不同的处理方法将细胞分为对照组、NPTX1敲低组及NPTX1敲低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过表达组,将3组细胞通过Transwell法检测不同处理条件下SW982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生信分析结果表明NPTX1存在于肺转移组及无转移组两组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列表中,且其在肺转移组呈显著性高表达(4.373±0.546比6.771±0.666,t=2.784,P<0.01)。KM plot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NPTX1的高表达在多个恶性肿瘤中(包括胰腺癌、肉瘤、肾癌及膀胱癌)提示预后不良。本研究使用的shRNA可显著敲低SW982细胞中NPTX1的表达(对照组比shNPTX1_#1为1.000±0.019比0.270±0.001,t=9.000,P<0.01;对照组比shNPTX1_#2为1.000±0.019比0.340±0.003,t=7.858,P<0.01;对照组比shNPTX1_#3为1.000±0.019比0.320±0.003,t=7.979,P<0.01)且敲低NPTX1后细胞中MMP-2的蛋白水平明显下降。Transwell结果显示NPTX1敲低组细胞穿膜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4.16±5.14比56.43±4.26,t=8.345,P<0.01),而NPTX1敲低加MMP2过表达组细胞侵袭性多于NPTX1敲低组(64.31±6.25比45.83±3.93,t=6.592,P<0.01)。结论NPTX1通过上调MMP-2增强滑膜肉瘤细胞的侵袭能力。

  • 标签: 滑膜肉瘤 肿瘤侵袭性 神经穿透素1 基质金属蛋白酶-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蛋白1(NF1)在胆囊癌中的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培养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NOZ、SGC996、EH-GB1、ZJU0428,人胚肾细胞系293T,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构建免疫共沉淀实验所需的重组质粒mRFP-YAP1FL-FLAG和eGFP-MYC-NF12650~2750-HA,体外纯化Yes相关蛋白1(YAP1)截断体蛋白和NF1融合蛋白。分别采用等温滴定量热实验、GST pull-down实验、免疫共沉淀实验、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检测NF1与YAP1的体内外相互作用,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胆囊癌细胞系中NF1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指标:(1)NF1与YAP1的体外相互作用。(2)NF1与YAP1的细胞内相互作用。(3)不同人胆囊癌细胞系中NF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合解离常数由ITC200等温滴定量热仪自带软件输出,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值表示。结果(1)NF1与YAP1的体外相互作用。①等温滴定量热实验结果显示:PPQY肽段滴定体外纯化YAP1的第1个WW1结构域蛋白存在相互作用,结合解离常数为(0.42±0.06)mmol/L;PPQY肽段滴定体外纯化YAP1的162~275蛋白区段存在相互作用,结合解离常数为(0.69±0.14)mmol/L。②GST pull-down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GST蛋白和His-Sumo-YAP1WW1反应体系,在GST-PPQY融合蛋白与His-Sumo-YAP1WW1反应体系的蛋白泳道中可以观察到目的蛋白His-Sumo-YAP1WW1;相对于GST蛋白和His-Sumo-YAP1WW2反应体系,在GST-PPQY融合蛋白与His-Sumo-YAP1WW2反应体系的蛋白泳道中可以观察到目的蛋白His-Sumo-YAP1WW2。(2)NF1与YAP1的细胞内相互作用。①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显示:在使用FLAG凝胶珠孵育共转染mRFP-YAP1FL-FLAG和eGFP-MYC-NF12650~2750-HA的细胞裂解液中,观察到NF1蛋白的免疫印迹。②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显示:在人胆囊癌细胞系NOZ的原位荧光中,YAP1和NF1荧光明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在人胆囊癌细胞系SGC996的原位荧光中,YAP1荧光明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NF1荧光不明显。(3)不同人胆囊癌细胞系中NF1蛋白的表达水平。蛋白印迹实验结果显示:以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中NF1蛋白的表达量为标准,在人胆囊癌细胞系EH-GB1、GBC-SD、NOZ、SGC996、ZJU0428中,NF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8、0、1.01、0、0。结论NF1可能通过直接作用于YAP1蛋白影响胆囊癌。

  • 标签: 胆道肿瘤 神经纤维瘤蛋白1 Yes相关蛋白1 机制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YCN对NK细胞的调控作用及其介导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免疫逃逸机制。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B组织MYCN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NK细胞数量及比例、NK细胞的活化、NK细胞表面活化受体和NB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的表达状况;干扰/过表达NB细胞系MYCN,与分选的健康儿童NK细胞进行共培养,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分泌状况,4 h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NK细胞对NB细胞的杀伤性。结果MYCN高表达NB患儿外周血NK细胞数量(F = 45. 53,P = 0. 0002)及比例(F = 43. 93,P = 0. 0003)显著减少,MYCN可显著抑制γ-干扰素、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释放[SK-N-BE (2):t = 9. 10,P = 0. 0008;t = 4. 76,P = 0. 0089;t = 4. 66,P = 0. 0096;SH-SY-5Y:t = 16. 79,P < 0. 0001;t = 35. 85,P < 0. 0001;t = 24. 66,P < 0. 0001],抑制NK细胞的活化和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SK-N-BE(2):t = 7. 25,P = 0. 0019;SH-SY-5Y:t = 33. 07,P < 0. 0001],MYCN高表达促进NK细胞NKG2A的表达[SK-N-BE(2):t = 9. 25,P = 0. 0008;SH-SY-5Y:t = 14. 65,P = 0. 0001],抑制NKG2D的表达[SK-N-BE(2):t = 7. 21,P = 0. 0020;SH-SY-5Y:t = 8. 66,P = 0. 0010],同时抑制NB细胞中NKG2D配体MICA[SK-N-BE(2):t = 18. 35,P < 0. 0001;SH-SY-5Y:t = 56. 90,P < 0. 0001]和MICB[SK-N-BE(2):t = 22. 40,P < 0. 0001]的表达。结论NB中高表达的MYCN可通过抑制NK细胞的数量及活性从而抑制NK细胞对NB细胞的杀伤介导NB细胞免疫逃逸。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MYCN基因 自然杀伤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 免疫逃逸
  • 简介:摘要铁死亡是一种新型调节性细胞死亡途径,主要调节机制有谷氨酸代谢、铁代谢和脂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等。全身麻醉药引起发育神经神经毒性作用的具体机制仍无定论。文章综述铁死亡相关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及其与全身麻醉药神经毒性作用的关系,期望为靶向铁死亡预防全身麻醉药神经毒性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治疗思路。

  • 标签: 铁死亡 铁代谢 脂质代谢 麻醉药,全身 神经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