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孤立性三尖瓣手术术式的疗效,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以及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从建库至2021年9月30日的所有孤立性三尖瓣手术的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阅读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以及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共10 023例患者,其中三尖瓣成形组(TVP组)4 749例、三尖瓣置换组(TVR组)5 27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孤立性三尖瓣成形及置换的合并院内病死率分别为8.4%对9.9%, OR=0.64(0.44, 0.93);随访3个月以上病死率13.9%对16.1%,OR=0.91(0.49,1.69);起搏器置入率7.9%对26.4%,OR=0.24(0.21,0.30);院内卒中率14.4%对10.3%,OR=1.41(0.98,2.04);院内肾衰竭率12.4%对15.6%,OR=0.81(0.72,0.92)。结论与三尖瓣置换相比,孤立性三尖瓣修复术与更低的院内病死率、肾功能衰竭和起搏器置入术相关,远期病死率及院内卒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在二者均可作为选择的情况下,推荐三尖瓣修复术。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改良DeVega术进行三尖瓣成形临床疗效,旨在提高临床心脏外科医疗水平。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对我院2011年9月—2014年9月间心脏外科收治的169例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实施改良DeVega术进行三尖瓣成形所取得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9例患者,术后出院前未出现三尖瓣反流者122例,少量三尖瓣反流者47例,出院后随访期间未出现三尖瓣反流者116例,少量三尖瓣反流者53例,所有患者术后三尖瓣反流情况均明显改善,P<0.05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应用改良DeVega术进行三尖瓣成形临床疗效显著,且明显提高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评价孕中晚期胎儿三尖瓣反流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常规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三尖瓣反流的80例孕中晚期孕妇的临床资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三尖瓣反流速度、三尖瓣反流彩束占右心房比、右心房内径与左心房内径比、静脉导管A波流速,记录胎儿预后。其中,生理性反流49例(对照组),产后超声或引产后胎儿尸体解剖发现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或发现有影响胎儿心脏功能的非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31例(异常组)。结果异常组三尖瓣反流速度、三尖瓣反流彩束占右心房比、右心房内径与左心房内径比明显高于对照组[(243.39 ± 100.31)cm/s比(120.23 ± 40.12)cm/s、(45.9 ± 12.3)%比(15.4 ± 2.3)%和1.30 ± 0.32比1.08 ± 0.04],静脉导管A波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7.96 ± 3.21)cm/s比(35.01 ± 4.58)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49例患儿于出生后1个月内复查心脏超声,15例示三尖瓣反流消失,34例示三尖瓣反流有不同程度减轻。异常组31例中,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23例,非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8例;新生儿期死亡4例,胎死宫内2例,引产8例,出生后状况良好17例,生后1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反流减轻或消失。结论产前超声检测胎儿三尖瓣反流具有重要意义,可根据病因及反流程度评估胎儿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手术治疗的成年三尖瓣下移畸形(EA)患者的远期预后,并初步探索其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2004年3月至2008年12月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48例非手术治疗的成年EA患者。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胸部X线检查,记录患者的生存情况。依据经胸超声心动图计算三尖瓣下移隔叶分隔比(SLAr),将病例分为3组:SLAr<0.45组(18例)、0.45≤SLAr≤0.60组(21例)及SLAr>0.60组(9例);依据胸部X线片计算胸心比(CTR)。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患者的远期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8例EA患者,男性19例,初次确诊年龄为(21.3±11.1)岁。42例患者(87.5%)合并心律失常,表现为预激综合征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6例,右束支传导阻滞37例,心房颤动2例。随访时间为(148.8±16.8)个月,无失访,随访率为100%。随访期间死亡9例(18.8%):心原性死亡6例(12.5%),其中心力衰竭3例,心律失常1例,猝死2例;意外事故死亡1例;不明原因死亡2例。随访期间SLAr<0.45组、0.45≤SLAr≤0.60组和SLAr>0.60组的生存率分别为17/18、90.5%(19/21)及3/9。依据Kaplan-Meier生存曲线,3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和78%,10年生存率分别为94%、95%和44%。7例患者出现活动耐量下降、心力衰竭,其中SLAr>0.60组6例,0.45≤SLAr≤0.60组1例。2例患者发生脑血管栓塞事件。快速心律失常发作时间超过24 h者3例。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SLAr<0.45组比较,SLAr>0.60组的死亡风险更高(HR=12.375,95%CI 1.692~22.146,P=0.015);CTR≥0.65患者死亡风险是CTR<0.65患者的1.306倍(HR=1.306,95%CI 0.417~12.754,P=0.038)。结论非手术治疗的成年EA患者常合并心率失常,SLAr>0.60及CTR≥0.65与患者远期死亡相关。对于合并心律失常的EA患者,应积极建议药物或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生物瓣和机械瓣行三尖瓣置换术患者的短期和长期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入选北京安贞医院1993年11月至2018年8月期间273例接受三尖瓣置换术治疗的患者。比较置换机械瓣与生物瓣患者的短期和长期生存率。结果应用机械瓣行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106例,应用生物瓣的患者167例,术后随访1~22年,随访(8.2±5.6)年。机械瓣组短期死亡16例(15.1%),生物瓣组短期死亡22例(13.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3)。机械瓣组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1.9%、77.9%、75.5%,生物瓣组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8.0%、73.1%、65.9%。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长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结论三尖瓣置换术的短期和长期病死率依然较高,但无论采用机械瓣还是生物瓣,两者的短期和长期生存率无显著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的可行性。方法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9年8月至12月共30例有起搏适应证的心动过缓患者,年龄(64±15)岁,其中男15例(50%,15/30)行远端希氏束起搏。使用希氏束鞘管在三尖瓣隔叶下方造影显示三尖瓣环,并以此为影像学标志,将起搏导线植入三尖瓣下方心室侧希氏束区域(即远端希氏束区域)。评价手术成功率,术中及随访期间希氏束起搏参数、起搏特点、导线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以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等。结果共28例(93.3%,28/30)患者成功完成远端希氏束起搏。术中希氏束起搏阈值为0.4~1.9(1.00±0.42)V/1 ms,R波振幅为(5.4±2.7)mV。成功完成希氏束起搏的病例中,92.9%(26/28)的患者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夺获希氏束和周围心室肌的阈值分别为(1.03±0.43)V/1 ms和(1.05±0.73)V/1 ms。另外2例选择性希氏束起搏患者的希氏束夺获阈值均为0.7 V/1 ms。随访(19.5±3.5)个月,患者希氏束起搏阈值[(0.97±0.41)V/1 ms对(1.00±0.42)V/1 ms,P=0.643]和R波振幅稳定。未发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以及三尖瓣反流加重情况。结论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远端希氏束起搏多数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随访期间起搏参数稳定。三尖瓣显像技术可帮助定位远端希氏束,完成目的性心室侧希氏束起搏导线植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应用于非径向支撑LuX-Valve三尖瓣置换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145例。采用256排或以上CT扫描,测量瓣膜置放相关指标,分析患者是否适合行瓣膜置换并选择瓣膜型号。结果术前CT测量排除病例49例,其中因瓣环大小不符直接排除8例,其余41例为综合瓣膜大小、形态、瓣膜固定及操作安全等因素排除。共计96例行经导管三尖瓣置换(TTVR)手术,其中6例中转外科手术,1例瓣膜中度反流,其余术中均无或轻度反流/瓣周漏,即时操作成功率92.7%。89例成功LuX-Valve置换病例中,26例瓣膜型号与三尖瓣测量直径相符,63例经过综合分析选择置入瓣膜型号大于直径测量型号,两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右心房的大小为加大瓣膜型号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CT在TTVR术前筛查中有重要价值,对于LuX-Valve装置瓣膜型号选择,瓣环大小非唯一决定性因素,需综合评估多项测量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经验,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行三尖瓣成形术78例,De-Vega环缩术46例、改良De-Vega分段成形术5例,Key二瓣化成形术3例,自体心包片增加三尖瓣隔瓣面积的方法4例,自体心包条环缩行三尖瓣成形术10例,Minale瓣环成形术3例,Carpentier环缩术4例,三尖瓣瓣环成形术3例,术前、中、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三尖瓣返流的情况。以打水试验无明显反流、经食管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三尖瓣返流I°~Ⅱ°作为成形满意的标准。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2例术前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行Carpentier环缩术患者,术后有轻度反流,其余患者无三尖瓣反流。术后随访时间为4个月至40个月,平均24个月,出院时有三尖瓣轻度反流的2例患者术后1年复查超声反流无加重,3例行Carpentier环患者术后2年发生三尖瓣重度反流行三尖瓣置换术,术后心功能恢复到I级l5例,Ⅱ级47例。结论三尖瓣成形术的成功与否以及术后转归与三尖瓣瓣膜质量及肺动脉压情况密切相关,根据三尖瓣瓣膜质量及肺动脉压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可以提高外科治疗的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心房大小及功能对继发性三尖瓣反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来阜外医院就诊的中度或重度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67例,所有患者均行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手术,并于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明确存在继发性三尖瓣反流。选取2016年于阜外医院就诊的门诊患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且均于就诊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研究组与正常对照组各项超声参数及左心房功能进行比较,对研究组左心房功能与三尖瓣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及继发性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三尖瓣瓣环直径指数与左心房面积变化率、排空分数及左心房平均应变呈强相关性(r=-0.65、-0.58和-0.59,P均<0.01)。肺动脉收缩压与左心房面积变化率、排空分数及左心房平均应变呈较强的负相关性(r=-0.60、-0.58和-0.59,P均<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三尖瓣瓣环直径指数、瓣叶闭合高度和肺动脉收缩压是影响术前继发性三尖瓣反流的相关因素(OR=1.916、2.382、1.059,95%CI:1.18~3.109、1.312~4.323、1.009~1.111,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肺动脉收缩压、左心房面积变化率和左心房平均应变是影响三尖瓣瓣环增大的危险因素(OR=1.044、0.875、0.809,95%CI:1.002~1.088、0.761~0.964、0.656~0.997,P均<0.05)。结论左心房扩大、功能减低参与了继发性三尖瓣反流的发生,左心房面积变化率和房壁平均应变减低会引发三尖瓣瓣环增大,从而导致三尖瓣反流的发生及加重。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左心房应变可以提供更早期的左心房功能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对三尖瓣的瓣叶和瓣环闭合高度的测量工作进行规范,将正常参考值明确下来,对影响继发性三尖瓣反流的多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二维、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方式对40例健康人员和80例左心瓣膜疾病的患者进行检查,对瓣径和闭合高度在不同超声切面下的测值进行对比,在手术之前对瓣叶进行超声检查。其中共计有65例患者实施了左心瓣膜置换或成形手术。结果心房横径具有1.35的比值,有利于测量中对超声切面的选择。正常的临界值如下瓣环具有≥21mm/m2的直径指数,达到>4.11mm的闭合高度。对继发性三尖瓣反流产生影响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为瓣径和闭合高度。结论与心房横径比值相结合,能够对瓣叶闭合高度和瓣环直径进行准确的测量,而且三维超声能够对瓣叶结构进行直观地观察。
简介:摘要三尖瓣反流又称三尖瓣关闭不全(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是收缩期三尖瓣瓣叶对合功能失调导致的血液在心脏收缩期从右心室回流到右心房的疾病。功能性TR不伴有明确的三尖瓣瓣膜病变,继发于左心病变出现,常伴有三尖瓣环的扩张。TR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通过三尖瓣成形术缩小扩大的瓣环,或通过三尖瓣置换术置换病变的瓣膜。三尖瓣成形术是目前治疗功能性TR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但目前TR的具体治疗策略仍有较多争议。本文针对三尖瓣成形术治疗TR的诊断评估、手术策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