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外科手术可改善脊柱转移患者的功能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甚至让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机会。然而,脊柱转移外科手术的并发症仍较高,这极大地打击了患者后续治疗信心,患者功能与生存预后也因此受到影响。脊柱转移手术并发症的种类繁多,综合预防难度较大。目前认为,多学科联合治疗有利于预防并发症发生,每一种并发症都有其风险因素,了解与掌控脊柱转移手术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素对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师应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术前评估与风险管控,以确定理想的预防措施和治疗策略。

  • 标签: 脊柱转移瘤 并发症 切口感染 谵妄 危险因素
  • 作者: 程实 柯晋 周洁龙 陈旭琼 姚孟宇 傅光涛 杨涛 张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1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0年第16期
  • 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广州 510080;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 医学院,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 医学院,广州 510515;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广州 510010,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广州 510010,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置钉开放减压术并行微波消融术在脊柱转移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共20例(26个转移灶)采用经皮置钉开放减压术并行微波消融术进行治疗的脊柱转移患者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43.85±18.67)岁(范围:16~79岁)。病变部位:胸椎9例,腰椎11例。肿瘤类型:骨髓2例,白血病1例,肝癌4例,骨肉瘤2例,肺癌5例,肾癌1例,食管癌1例,子宫颈癌1例,肠癌1例,前列腺癌1例,腺样囊性癌1例。术前均行CT扫描或MR检查明确转移灶部位及大小,设计相应微波消融范围。术中经皮微创置入椎弓根螺钉,局部肿瘤减压联合微波消融灭活肿瘤,消融过程中采用测温针分别对消融范围边缘和椎体后壁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并采用冰生理盐水冷循环降温保护重要组织;13例行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效果;采用Frankel分级和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等评估神经功能及体能状态。结果术中微波消融时间(5.43±2.07)min(范围:3~10 min);微波功率40~60 W。术中出血量(852.50±514.40)ml(范围:100~1 700 ml);手术时间(4.11±0.99)h(范围:2.5~6.0 h)。病灶中心温度控制为70~85 ℃,周围组织温度通过冰盐水控制<43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5±2.01)个月(范围:6~14个月),至末次随访无一例出现局部复发。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术后48 h、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为(1.55±1.23)分、(2.70±0.87)分、(2.40±1.14)分及(3.05±1.00)分,与术前的(5.95±1.18)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及体能状态均明显改善,15例术后6个月Frankel分级至少改善了1个等级,并且8例患者术后6个月ECOG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1例术后出现下肢肌力减退,经对症治疗后1个月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微波消融联合经皮置钉开放减压术能够有效地缓解脊柱转移患者的疼痛,解除脊髓及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 标签: 微波 外科手术,微创性 肿瘤转移 姑息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核磁在脊柱转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展开研究。方法 将我院在2020年7月到2022年1月收治的50例脊柱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与此同时分别用CT与核磁共振对患者进行检查,综合对比结果分析核磁共振诊断应用效果。结果 对比发现核磁共振检查的脊柱转移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核磁共振检出结果与病理检测结果十分接近(P>0.05)。结论 用核磁共振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诊断,可以提高脊柱转移情况诊断效率,核磁共振检查能够更好的帮助医生对肿瘤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尽早发现肿瘤转移,促使临床治疗效率也得到有效提高。

  • 标签: 临床诊断效果 核磁共振 脊柱转移瘤
  • 简介:目的分析和探讨脊柱转移在核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常规序列的特征表现以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脊柱病区2011年1月~2014年2月的符合病例收集纳入标准113份病例。其中脊柱转移组有42例,非脊柱转移组有71例。平均年龄(63±13)岁。对所有病例的年龄、性别、症状、体征、病史及初次检查MRI特征进行诊断脊柱转移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结果发病年龄、性别和神经障碍的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肿瘤病史和发热在组间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具有统计学意义的MRI特征差异有病变累及颈椎(28.6%,93%)、椎旁肿物(57.1%,94.4%)、脊椎附件破坏(73.8%,83.1%)、STIR序列病变累及椎体后部(61.9%,85.9%)。结论在引起脊柱病变的多种疾病诊断中,MRI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特征差异有病变累及颈椎、椎旁肿物、脊椎附件破坏、STIR序列病变累及椎体后部是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标志。通过脊柱转移在MRI常规序列上的特征来诊断脊柱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脊柱转移瘤 核磁共振常规序列 病变特征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椎体成形结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60例溶骨性脊柱转移患者,均在CT引导下行椎体成形结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应用TPS制定粒子植入计划,保持粒了距脊髓1.0cm以上。经椎弓根注入骨水泥0.5-6cm。CT扫描证实骨水泥无渗漏至椎管内。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椎体成形结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经过2-48个月的随访观察,显效32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1.7%。平均术后1-7天疼痛缓解,2个月复查,60例中106个病灶中局部控制74部位;有效控制21部位,进展11部位,总有效率89.6%。无放射性损伤和神经损伤。有8例骨水泥渗漏。随访24个月以上的患者中椎体塌陷的病变部位有增多现象。结论椎体成形结合放射性粒子治疗脊柱转移,进一步加强了对肿瘤的杀灭作用,同时又增强脊柱的稳定,临床效果优于单一的治疗方法,安全、并发症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CT引导 椎体成形 放射性粒子 脊柱转移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治疗脊柱转移患者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共49例进行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的脊柱转移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平均年龄(55.62±2.97)岁(范围:26~75岁),女28例,平均年龄(52.50±1.76)岁(范围:34~72岁)。对于术前有原发肿瘤病史,出现多发转移患者不进行术前常规活检诊断;对于原发灶不明、没有肿瘤病史的患者,需术前进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术前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估患者一般情况、脊柱肿瘤脊柱不稳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评估患者脊柱稳定性、硬膜外脊髓受压(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ESCC)评估脊髓神经受压程度、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采取经后路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进行减压及内固定。分别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包括术前神经功能评价、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切口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4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术前对1例(2.04%)肾癌脊柱转移患者进行了肿瘤栓塞,术中平均失血量为(748.60±79.39)ml,12例富血供脊柱转移(肝癌、肾癌、甲状腺癌)术中出血量为970.80 ml,37例非富血供脊柱转移为676.5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例的手术时间为(213.40±9.87)min。41例手术涉及1节段(83.67%),8例涉及2个以上节段(16.33%)。49例术后引流量为(494.02±63.30)ml,引流管保留时间为(4.50±0.26)d,平均住院天数为(7.35±0.3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31±0.29)d。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以C和D级为主,占79.59%;术后4周评价神经功能保持稳定或改善的患者占95.9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包括硬膜破裂1例、感染1例、血肿1例。结论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脊柱固定和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显著,是脊柱转移手术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脊柱疾病 转移瘤切除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预后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与CT联合检查诊断脊柱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7月于我院接受影像学检查的的脊柱转移患者资料,探讨MRI与CT联合诊断脊柱转移的敏感性与准确性。结果MRI、CT扫描显示脊柱转移病变共256例次。MRI扫描显示病变共256次(100%),确诊脊柱转移48例(96%);CT扫描显示病变共125次(49%),确诊脊柱转移27例(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与CT联合检查可有效诊断脊柱转移,对其早期诊断治疗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MRI CT 脊柱转移瘤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骨髓转移均为脊柱常见的恶性病变,它们的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相似。当患者仅以腰痛就诊时,正确的诊断对患者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尤为重要。作者从CT、PET-CT和MRI在多发性骨髓转移鉴别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脊柱 多发性骨髓瘤 转移瘤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我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脊柱转移患者40例,并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显效31例(77.5%),有效8例(20.0%),无效1例(2.5%),总有效率39(97.5%)。结论脊柱转移的患者可以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此种方法治疗效果明显,但是对医生的要求较高,术中需要严密监测患者并发症情况,把握骨水泥的注入时间,只有如此才能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脊柱转移瘤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0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救治的30例脊柱转移患者入院时间先后为标准,将其分为2组,分别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18例)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照组12例),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脊柱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11.1%)与对照组患者(33.3%)相比无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均能有效缓解脊柱转移患者的疼痛症状,患者手术安全性高,医护人员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优化选择手术类型。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转移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CT表现及其与转移性压缩骨折的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老年性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和10例转移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CT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常规CT检查,分析两者引起的压缩骨折CT征象,包括椎体和椎弓根的形态、椎间盘增厚、椎体内真空现象和椎旁转组织形态,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别。结果两者在椎体和椎弓根形态、椎体内真空现象、椎旁软组织形态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CT能准确显示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形态,与转移之间有显著差异,大多能对二者做出鉴别诊断。

  • 标签: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转移性椎体压缩骨折 CT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外科干预的脊柱转移患者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方式的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703例脊柱转移住院手术患者资料,男395例(56.19%,395/703),女308例(43.81%,308/703);年龄(58.14±11.46)岁(范围13~84岁)。手术类型按照侵袭程度和肿瘤切除彻底性分为:微创手术、减压手术、分离手术、分块切除手术及整块切除手术。其中微创手术89例(12.66%),减压手术96例(13.66%),分离手术303例(43.10%),分块切除手术182例(25.89%),椎体整块切除手术33例(4.69%)。分析随年代的不同脊柱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类型及手术治疗的演变规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影响手术方式决策的相关因素。结果703例的男女比为1.28∶1。39.54%的患者(278/703)单节段受累,24.04%的患者(169/703)为双节段转移,36.42%的患者(256/703)为多节段转移。原发肿瘤类型:最常见的为肺癌(34.57%,243/703),其次为乳腺癌(8.25%,58/703)、骨髓(8.11%,57/703)、胃肠道肿瘤(6.82%,48/703)、肾恶性肿瘤(6.40%,45/703)。2007年至2018年12年中不同年龄、性别、原发肿瘤来源构成百分比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年龄=14.01,P年龄=0.233;χ2性别=35.73,P性别=0.341;χ2原发肿瘤类型=120.09,P原发肿瘤类型=0.074)。骶尾椎转移患者百分比由2008年20.00%下降至2017年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P=0.005);多节段转移患者百分比由2008年26.67%上升至2017年5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P=0.007)。微创手术患者百分比由2007年25.00%下降至2018年5.88%,分块切除手术患者百分比由2008年53.33%下降至2018年10.29%,两种手术方式占比呈显著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微创手术=1.46,P微创手术=0.026;χ2分块切除=19.56,P分块切除<0.001);分离手术患者百分比由2008年13.33%上升至2018年64.71%,整块切除手术患者百分比由2007年0上升至2018年10.29%,两种手术方式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离手术=27.09,P分离手术<0.001;χ2整块切除=4.16,P整块切除=0.04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转移部位、转移节段数量、椎体病理性骨折、Frankel分级、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是影响手术决策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随年代不同,手术侵袭性和彻底性在增加,表现为分离手术和椎体整块切除手术患者百分比呈显著上升趋势;年龄、转移部位、转移节段数量、椎体病理性骨折、Frankel分级、SINS评分和VAS评分是影响手术决策的独立因素。

  • 标签: 脊柱疾病 肿瘤转移 多中心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转移致椎体后壁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的65例转移致椎体后壁骨折患者的资料。男21例、女44例;年龄(70.3±10.8)岁(范围46~90岁);原发肿瘤:肺癌25例,乳腺癌14例,消化系统癌症11例,泌尿系统癌症13例,淋巴1例,卵巢癌1例;部位:T2椎体2例,T5椎体1例,T6椎体1例,T8椎体2例,T9椎体1例,T10椎体5例,T11椎体4例,T12椎体15例,L1椎体12例,L2椎体8例,L3椎体8例,L4椎体4例,L5椎体2例。根据术前CT影像测量椎体后壁破损的面积为s,测量完整椎体后壁的面积为S,后壁破坏率R=s/S,根据R值的大小将椎体后壁破损程度分为:Ⅰ型(R≤25%)21例、Ⅱ型(25%<R≤50%)22例、Ⅲ型(50%<R≤75%)14例、Ⅳ型(R>75%)8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估骨填充网袋成形术的疗效。观察骨水泥渗漏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6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3.8个月。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32±0.99)分、(4.14±1.06)分、(4.11±0.97)分、(4.34±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9.20,P<0.001);ODI评分分别为69.45%±4.15%、36.65%±3.72%、36.84%±3.38%、37.78%±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0.88,P<0.001);ADL评分分别为(71.31±12.81)分、(79.85±9.14)分、(78.92±8.95)分、(78.31±8.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9.20,P<0.001)。Ⅰ~Ⅳ型VAS、ODI、ADL评分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例发生渗漏,渗漏率为17%(11/65)。随R值的增大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率相应增加,其中Ⅰ、Ⅱ型渗漏率为0、Ⅲ型为7.1%(1/14)、Ⅳ型为38%(3/8)。术后均未出现出血、感染、神经根症状或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等。结论骨填充网袋成形术能改善伴椎体后壁破损的脊柱转移患者的疼痛症状,并能恢复一定的功能。椎体后壁破损的程度对手术的疗效无影响,但随着椎体后壁破损程度加大,发生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的风险相应增加。

  • 标签: 脊柱 骨折 椎体成形术 聚甲基异丁烯酸 肿瘤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转移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手术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8例脊柱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脊柱转移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6.0个月[95%可信区间(credibilityinterval,CI):4.9~7.1个月]。甲状腺癌术后生存期最长,为43.0个月(95%CI:0~92.2个月);结直肠癌最短,为5.0个月(95%CI:1.6~8.4个月)。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术前Tomita评分≤5分[比值比(oddratio,OR)=1.439;95%CI:1.003~2.065;P〈0.05]、术后运动功能良好(Frankel分级D、E级;OR=5.397;95%CI:3.560~8.181;P〈0.01)是患者术后生存期独立预测因素;根据术前Tomita评分和术后运动功能状态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术前Tomita评分≤5分或术后运动功能良好的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转移患者制定手术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术前Tomita评分和Frankel分级,术前Tomita评分≤5分者或术后Frankel分级D、E级者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较好预后;而且术后运动功能较术前身体状态预测效果更好。

  • 标签: 脊椎肿瘤 肿瘤转移 预后 多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切除手术与姑息减压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接收的56例脊柱转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28例,观察组采用姑息加压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肿瘤切除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姑息减压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相较于肿瘤切除手术疗效更佳,减少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降低了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脊柱转移瘤 肿瘤切除手术 姑息减压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MRI在脊柱转移诊断中对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7月~2021年7月诊治40例确诊为脊柱转移患者MRI扫描图像,分析MRI影像表现。结果 根据诊断的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单椎体受累6例,多椎体受累中的跳跃性改变26例,多椎体受累31例,共累及到130个椎体,椎体与附件同时受累90个,楔形骨折11个,成骨型4例,溶骨型20例,混合型11例,软组织肿块13例,诊断结果较为详细。结论 使用MRI技术在脊柱转移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敏感性,为较高的诊断方式,对椎体附件骨质破坏,椎体喉部破坏为诊断脊椎转移的依据。

  • 标签: MRI扫描 脊椎转移瘤 诊断准确率 影像学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脊柱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例患者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生活质量、脊柱稳定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提高脊柱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提高脊柱稳定性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脊柱转移瘤 骨水泥 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在脊柱转移病患的治疗中应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转移病患90例,共165个椎体,所有病患均采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病患术前术后的VAS评分及ECOG分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90例病患的术后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患未见死亡病例,本组病患的ECOG分级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其中有65个病患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在脊柱转移病患的治疗中应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减少椎体前路开放或者是置换手术对病患造成的创伤,同时更加简单、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骨水泥椎体成形术 脊柱转移瘤 Frankel分级 ECOG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