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精神障碍,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丰富环境(environmental enrichment,EE)是实验室常用的改善大脑功能的干预措施之一,通过将实验室动物暴露于较标准饲养环境更为丰富的感官、运动和/或社会刺激中,而使其获得积极的可塑性和适应性变化。大量研究表明,EE对多种抑郁动物模型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至今尚未能全面了解其机制,且行为学结果存在差异。由于EE的多维性和复杂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范式标准,因此有必要整合现有的数据,通过理解EE的作用机制,对EE的各结构组成和实施步骤进行完善。文章结合近年来对抑郁动物模型的研究,从促进海马神经发生、减轻神经炎症、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影响表观遗传修饰等方面对EE的抗抑郁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抑郁症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随着精准医学和个体化医疗的兴起,人们对探索抑郁个体间差异和群体内效应的来源和机制越来越感兴趣,所以如何根据现有研究发现的作用机制将EE合理翻译至人类社会,是未来将要面临的挑战。

  • 标签: 抑郁模型 丰富环境 神经发生 神经炎症 神经内分泌 表观遗传修饰
  • 简介:从临床和实验研究角度,回顾总结了近10多年来针刺对膀胱功能的调节效应及其神经作用机制.认为针刺可通过调节外周传入神经和中枢神经而改善膀胱的功能;针刺的这种调节作用具有双相性,穴位的选择有神经节段性.

  • 标签: 针刺 膀胱功能 神经机制 膀胱疾病 中医药疗法
  • 简介:摘要视神经脊髓炎(NMO),是一种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CNS)急性或亚急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临床上以视神经和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为特征,大多数呈缓解复发的病程,病情严重,致死致残率高。以往认为NMO是多发性硬化(MS)的变异型,是一种细胞免疫性疾病。2004年Lennon及其同事发现NMO特异性抗体——抗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使人们认识到NMO与MS不同,是一种体液免疫性疾病。近几年人们对NMO的发病机制认识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 标签: 视神经 脊髓炎 发病机制
  • 简介: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具有自我更新和神经分化的能力。我们在此探讨移植转染了v-myc基因的HB1.F3细胞克隆是否为治疗帕金森病的一个可行手段。体内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HB1.F3细胞(200,000个活细胞每3μL)立体定向移植(即日病灶移除范例)与对照组(营养因子或灭活细胞移植)相比帕金森病行为症状明显减轻的病鼠模型的6-羟基多巴胺毁损纹状体。此移植的影响来自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免疫反应性在黑质-纹状体通路上的保护作用。移植的HB1.F3细胞在神经元标志丝裂素活化蛋白2标记及突触体素阳性反应端标记的受损大脑中能够存活。而且,内源性神经发生在移植大鼠脑室下区被激活。为了进一步研究HB1.F3细胞移植后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细胞培养研究.发现大量HB1.F3细胞都是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胺和环磷酸腺苷调节的磷酸化蛋白32表达阳性细胞,同时大多数细胞也呈巢蛋白阳性表达,表明这一群细胞为成熟和未成熟细胞的混合体。

  • 标签: 人神经干细胞移植 神经保护机制 帕金森病模型 大鼠 6-羟基多巴胺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
  • 作者: 吕倩怡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2-15
  • 出处:《中华急诊医学》2019年12月
  • 机构: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疼痛科,湖南 郴州,423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医用臭氧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镇痛作用并对相应的中枢神经机制进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成年雄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并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给予大鼠注射不同剂量医用臭氧,注射的位置在损伤神经周围,然后观察不同剂量的医用臭氧对大鼠机械痛阈值的影响,并对其作用中枢神经机制进行研究,主要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外侧区中P2Y1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采用医用臭氧进行治疗后的大鼠机械痛阈值明显的增高,并且随着用量的增加,其疼痛缓解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显,这个过程伴随着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外侧区中P2Y1受体表达的增加,并且其疼痛阈值的增加和P2Y1受体表达也呈现正相关。结论: 医用臭氧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可以起到很好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与大鼠机械痛阈值以及P2Y1受体的表达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医用臭氧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 镇痛作用 中枢神经 P2Y1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医用臭氧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镇痛作用并对相应的中枢神经机制进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成年雄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并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给予大鼠注射不同剂量医用臭氧,注射的位置在损伤神经周围,然后观察不同剂量的医用臭氧对大鼠机械痛阈值的影响,并对其作用中枢神经机制进行研究,主要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外侧区中P2Y1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采用医用臭氧进行治疗后的大鼠机械痛阈值明显的增高,并且随着用量的增加,其疼痛缓解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显,这个过程伴随着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外侧区中P2Y1受体表达的增加,并且其疼痛阈值的增加和P2Y1受体表达也呈现正相关。结论: 医用臭氧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可以起到很好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与大鼠机械痛阈值以及P2Y1受体的表达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医用臭氧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 镇痛作用 中枢神经 P2Y1
  • 简介:摘要类淋巴系统首次于中枢神经系统研究中提出,后被证实在眼中发挥着清除代谢废物及神经毒性物质的作用。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可加重青光眼视网膜中的β-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而青光眼视神经筛板结构所处力学环境的异常变化可通过干扰类淋巴系统功能,进一步加重筛板处的轴浆流运输阻滞及代谢物质的清除障碍。筛板处力学环境变化与筛板形态结构密切相关,筛板形变及筛板缺损等异常改变可显著影响类淋巴系统对神经毒性物质的清除效率。类淋巴系统的发现有助于从新的角度重新思考正常眼压青光眼及青光眼进展期患者的视神经损害机制,为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93-199)

  • 标签: 青光眼 类淋巴系统 废物清除 β-淀粉样蛋白 跨筛板压力差
  • 简介:摘要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增高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关于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内源性学说强调与生物学机制密切相关,反应性学说则认为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目前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炎症、免疫反应、应激、神经再生、脑网络、生物节律紊乱、睡眠障碍、褪黑素等方面。文章就卒中后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及及针对发病机制的相关治疗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抑郁症 神经生物学 神经免疫调节 神经元可塑性
  • 简介:摘要强迫症患者多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早期发病,心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儿童青少年时期是神经发育的关键时期,受遗传-环境因素影响出现个体神经元损伤、髓鞘形成异常、突触过度修剪、突触异常连接等。儿童青少年强迫症与神经发育密切相关,其可能涉及遗传变异、免疫激活、神经递质失调以及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中关键脑区的功能及结构异常。随着神经影像学及光遗传学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对大脑动态发育过程有了进一步认识,对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病因机制也有了进一步的探索。文章就该领域最新研究进行综述,聚焦神经发育,从神经免疫、神经结构、神经影像、神经生化等多学科多角度阐释强迫症可能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为强迫症的早期精准诊断、识别与干预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强迫症 儿童青少年 神经发育 神经免疫 神经递质 神经影像 功能连接 神经遗传
  • 简介:教师手势是教学视频中一种直观、重要的无声语言。为把握教学视频中教师手势的研究状况及未来有待研究的课题,该文使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对已有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出教学视频中教师手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为学习者提供语义信息、引导学习者注意分配和激发其积极的社会反应等四个方面。在分析教师手势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教师手势对视频学习的影响,提出了未来在心理学层面上应该关注的研究课题,比如教师手势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有何影响,不同类型的手势作用有何差异,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是否影响教师手势在学习中的有效性,教师手势如何通过影响学习者的神经活动而影响其学习效果等。

  • 标签: 教学视频 教师手势 认知神经机制 学习效果 注意分配
  • 简介:目的观察神经训导虚拟模拟(虚模)实际训练系统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和临床适应证.方法将120例偏瘫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虚模组和训导组各60例,进行1个疗程90次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如下功能评定: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运动程序信号的强度和比例,肩外展、伸肘、屈髋、伸膝、足背屈的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能力(ADL).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了解治疗的效果,并对该疗法的机制和适应证进行探讨.结果虚模组60例中,26例无异常步态,行走模式正常,4例有轻度划圈步态.对照组60例中6例使用足托,全部患者步态得到明显矫正.各组治疗后下肢Fugl-Meyer和ADL评分,以及行走时屈髋、伸膝、足背屈关节活动度、运动程序信号的强度和比例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训导虚模实际训练系统能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康复,达到运动程序重建,是有效的康复训练设备,能保证神经训导康复方法正确的应用,并能明显减轻体疗师的劳动强度.

  • 标签: 运动功能康复 运动程序重建 神经训导 虚拟模拟实际训练系统
  • 简介:摘要骨关节炎是由于增龄、肥胖、劳损、创伤等诸多因素引起的一种退行性病变。一般常见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因关节损伤而引起的关节疼痛、僵硬、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骨关节炎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剧烈的病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探究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医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膝关节炎疼痛的病理机制角度出发,来分析与骨关节炎疼痛相关的神经机制,进而讨论治疗骨关节炎疼痛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骨关节炎 疼痛 神经机制 治疗方法
  • 简介: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PTSD,应激原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如残酷的战争、被强暴、地震、凶杀等,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之感。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暴露于这种精神创伤性情景的时间,接触或接近生命威胁情境的密切程度,人格特征、个人经历、社会支持、躯体心理素质等是影响病程迁移的因素。发病多数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大多数病人1年内恢复,少数病人持续多年不愈而成为持久的精神病态。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神经生物学机制 PTSD 精神创伤 人格特征 个人经历
  • 简介:摘要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在高血糖状态下,多元醇通路、糖基化终末产物、氧化应激与细胞因子等因素独立或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参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发展。醛糖还原酶特异性抑制剂通过阻断多元醇通路发挥作用,同时减轻糖尿病个体的氧化应激,并抑制蛋白非酶糖化,还可与α-硫辛酸、甲钴胺等药物联用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

  • 标签: 糖尿病神经病变 多元醇通路 醛糖还原酶特异性抑制剂
  • 简介: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论述: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非手术治疗。

  • 标签: 外伤 视神经病变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神经源性异位骨化(NHO)是在软组织中出现新生骨组织的现象,与中枢神经损伤相关,可引起肢体活动障碍、剧烈疼痛和皮肤溃疡等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针对NHO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新的监测和治疗靶点。笔者从促进成骨诱导因素、成骨前体细胞、成骨微环境三个方面对NHO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 标签: 骨化,异位性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肠淤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探讨淤血再灌注肠神经组织损伤的机制,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Wistar大鼠6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只。实验组采用阻断门静脉1h后开放的方法建立大鼠小肠淤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只进行同样腹部手术操作但不夹闭门静脉,正常组不手术。6小时后取各组下腔静脉血,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然后处死动物,取距回盲部15厘米处肠管1厘米,采用伊红-苏木素(HE)染色观察肠粘膜组织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正常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小肠壁肠神经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可见,正常组、对照组为正常肠道管壁结构,实验组肠壁各层有比较明显的淤血、出血,小肠绒毛固有层水肿,黏膜上皮有脱落、坏死;实验组MAP-2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及对照组(P〈0.05);与正常组及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MDA的含量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肠淤血再灌注可能导致肠道神经元数量减少,其机制可能与肠淤血再灌注造成的自由基损伤和脂质过氧化有关。

  • 标签: 肠淤血再灌注 MAP-2 SOD MDA
  • 简介:摘要: 性别刻板印象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国内外的学者从多个维度对其展开了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内容。本文旨在以国内外文献为基础,围绕性别刻板印象的认知及神经机制的研究几个部分对其研究进行综述:(1)认知机制方面的研究整理主要是针对IAT、GNAT两种范式进行展开;(2)神经机制角度的研究整理分别从两个维度展开——第一是认知时间进程方面的研究,着重以性别刻板印象语义表征的ERP研究为切入点,探讨其中的N400和P600两个主要的ERP成分,结果发现了显著的N400、P600效应。第二,脑影像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fMRI技术应用的探讨,结果发现性别刻板印象认知加工可能涉及到了杏仁核、前部扣带回、大脑前额皮层、颞顶联结区等脑功能区。最后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并指出未来可以努力的方向。

  • 标签: 性别 刻板印象 综述 ERP fMRI